“可是中郎將,南邊的高都,還有司馬師所部,將軍若是領軍北上長子,那萬一司馬師前來,當如何是好?”
守住高平關,這是王含在緊急時刻,接受了魏昌所托。
雖然此時高平關已經被石包接管,但他仍是下意識地提出了這個問題。
“無妨,”石包胸有成竹地說道,“中都護還派人給我送來了一個消息,說是河東太守蔣府君不日會前來相助。”
“介時吾將率突陳軍與工程營前往,蔣府君則統河東都督府將士留守高平關,如此,可無憂也。”
河東都督府的都督魏延現在是生死不明,其子魏昌又護送其父回長安。
再加上都督府參軍郭循投敵。
魏延這麼多年來,獨來獨往,與人交惡,又沒有什麼羽翼同朋,算是一個孤臣。
但他好歹也算軍中老將,又善養士卒。
帶兵這麼多年,在軍中的威望還是有的。
特彆是河東都督府的將士,有不少人是久隨魏延。
以眼下這種情況,貿然派一個外人過來,難免會讓都督府的將士心生疑慮。
一旦被有心人利用,故意散播謠言,軍心才剛剛穩定下來的河東都督府將士,未必不會重新動搖。
河東太守蔣斌,現在算是河東都督府碩果僅存的高級官吏。
蔣斌暫統河東都督府前線殘餘將士,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妥善的安排。
於理,有中都護府委命的大義在。
於情,河東太守好歹也算得上是河東都督府的人。
以蔣太守的身份和名分,如果再有點能力的話,就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河東都督府將士再次軍心動搖。
至於蔣太守能力如何……
莫說是帳內的人,就算是全大漢,誰人不知中都護有識人之明?
畢竟這麼多年來,但凡被馮都護舉薦過的人,皆非庸人之輩。
至於馮都護親自提拔的人,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被馮都護看重之人,唯一一個沒有太大戰績的,也就是王平了。
不過王平乃是最早跟隨馮都護的老人,這麼多年來,鎮守重關一直沒有出過絲毫差錯。
就憑這一點,亦足以讓大多數人挑不出毛病。
“胡將軍,前番一戰,吾看令郎君勇戰賊子,頗有將風,此番吾領軍前往長子,需一位膽大心細之人作為先鋒。”
石包看向胡遵,“不知胡將軍……”
言語未儘,胡遵卻是已經知道石包的所指。
但見胡遵爽朗一笑:
“某前曾附逆作惡,蒙中都護宏量,這才得以棄惡投善。後陛下更是以國士待某,讓遵能領突陳軍。”
“某攜犬子出征,便是欲報國恩。中郎將有令,但請吩咐便是!”
領先鋒可能確實有些危險。
但在沙場上,哪裡沒有危險?
再說了,有危險才有更多的機會立功。
安定胡家之所以受到魏賊的重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乃本地大族,另一個重要,則是熟知邊塞胡人各族。….但在大漢,莫要說什麼世家子弟高人一等。
科舉改製以後,寒庶子弟越過世家子弟出仕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至於胡人部族……
天下還有比興漢會更懂胡人的嗎!
知不知道什麼叫劉家漢子?
知不知道什麼叫石家情郎?
知不知道什麼叫毛料一出,大漠馬賊寧搶羊毛,不搶牛馬?
天下洶洶,即便勢如世家豪族,亦不過寄坐而已。
若不設法自救,豈有久安之理?
再說了,安定早就是大漢的地盤了,不自救也不行啊!
“好!大漢正是有胡將軍這等不徇私情的將士,方才節節勝利。”
石包讚許地說了句。
確定了先鋒,再安排進軍事宜,隻等蔣斌到來接手高平關,就可以直接出發了。
胡遵回到軍中,把消息告訴了自己的兒子胡奮。
胡奮一聽,神情振奮,雀躍不已。
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胡遵眼中卻是有些複雜的目光。
他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少好武事,素有籌略,如今得展身手,有如此反應,倒也不奇怪。
隻是作為父親,自己的兒子被作先鋒,要說他沒有一點擔心,那肯定是假話。
“領軍作為先鋒,前往長子,不但要開路搭橋,還要及時查探賊子情況。”
胡遵有些不放心地叮囑道:
“據這些日子的查探,有賊軍駐於丹水一線,看來是多半是想要利用丹水阻止大軍渡水。”
“你到了丹水之後,要重點了解賊軍在何處重點布防,在何處能渡水,若無軍令,萬不可能輕率渡水。”
胡奮笑道:
“大人何須擔心?自長安至河東,乃至高平關,孩兒又不是第一次為軍中開路,自知規矩。”
胡遵本想說,這一次不一樣,乃是作為全部大軍的先鋒。
若是差池,那可是要受軍法的。
隻是他知自己這個兒子素來有主見,說得太多,說不得反而加重負擔。
最終隻能是化成一句:“萬事小心。”
“孩兒曉得。”
“去準備吧。”
“喏!”
延熙四年,漢吳相約攻魏,季漢兵分兩路,孫吳兵分三路。
上半年時,放眼華夏大地,漢吳的五路大軍,有如五道繩索,欲從西麵和南邊,絞殺魏國。
而到了下半年,戰局早已大變。
吳兩路無功而返,一路建奇功,終於突破魏國長久以來壓製吳國的支點之一,襄陽。
此戰可謂是孫權稱帝以來,唯一一次對魏賊取得了開疆拓土的極具意義的戰果。
反觀季漢,卻是要淒慘得多。
魏延大意失上黨,導致河東與太原兩處重郡,處於魏賊嚴重威脅之下。
馮永攻草橋關不下,就被緊急調回救火。
如今吳魏在南邊的戰火已熄,戰局差不多已定。
雖然樊城的毌丘儉胡質等人心有不甘,但水軍不足的他們,麵對依托襄陽,以漢水為防線的吳軍,根本沒有絲毫辦法。….而失去了上黨的季漢,卻不得不繼續調兵遣將。
因為季漢與魏國之間的這場戰役,才堪堪到下半場。
如果此時再從華夏上空俯視,可以看到,季漢已經調動了數支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