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終於露出吃驚的神情:“援軍?隴右那邊,丞相難道還另有安排?”
不應該啊,全大漢就這麼些兵力,隴右哪來的多餘兵力?
諸葛亮搖了搖頭:“若是汧縣有急,司馬懿如何會這般遮掩?說不得他這是想要從汧縣主動出擊……”
說到這裡,諸葛亮的目光轉動了一下,看向東北方,“看來司馬懿已經知道了馮明文在哪裡了。”
算算時間,也差不多到了。
“丞相,那我們怎麼辦?”
魏延著急道:
“隴右那邊看來是瞞不住了,要不要我領兵向西攻打陳倉?讓汧縣的魏賊不敢輕動。”
“分兵攻城,你少說也要帶兩三萬人前往,吾何來這麼多兵分你?”諸葛亮再次搖頭,“還不如直接渡水試探。”
“渡水?”
“對,渡過武功水。”諸葛亮說完,喝令道,“孟琰何在?”
守護在丞相身邊的孟琰連忙站出來:
“末將在!”
“吾分你五千虎步軍,今日整備器械,明日但得軍令,立刻渡水!”
“諾!”
虎步軍乃是這些年丞相精心編練的精兵,除了薑維有資格單獨領五千來人在外,剩下的全部都由丞相親領。
如今讓孟琰領虎步軍先行渡水,看得出來丞相此次是動了真格了。
魏延再也顧不得了,直接插話道:….“丞相,為何不讓我為先鋒?”
諸葛亮淡然道:
“若想成功渡水,非虎步精兵不可,孟琰乃是虎步監,領虎步軍渡水,情理使然。”
“你又非虎步軍中人,如何知曉虎步軍行陣之要?”
魏延啞然。
諸葛亮看了一眼魏延,見他麵有憤然之色,便開口多說了一句:
“若是孟琰能成功渡水,你便是第二批領軍渡水的人。”
魏延得了承諾,這才稍有平息。
諸葛亮心裡卻是歎息:
吾不讓魏延先行渡水,便是知其心性太躁,立功心切,渡水之後,麵對魏賊,未必願意掘營固守。
反倒是孟琰,勇武雖不如魏延,卻勝在能完全按吾之吩咐行事。
第二日天剛蒙蒙亮,喧鬨的西岸很快吸引了魏軍探子的注意。
“大司馬,蜀虜有動靜!”
司馬懿得到稟報,連忙帶人出來一看,果見對岸的蜀虜正扛著竹筏木筏放入水中。
“不好,蜀虜這是要強渡武功水!”司馬懿心頭一驚,連忙吩咐,“傳令,立刻整軍!”
從上了五丈原之後,大漢丞相就一直讓軍中伐竹砍木,正是為了渡水所用。
但見長三四丈,寬近兩丈的筏子被不斷地推入水中,然後再被粗大的麻繩把首尾綁死。
同時還有“咣咣咣”的聲音,這是為了加大牢固,有軍士用特製的鐵棒釘在兩個筏子之間。
因為魏東漢西,對漢軍來說,日頭剛剛升起的時候,日頭正好刺眼,對陣不利。
隻待日頭升得更高一些,更大的筏子這才被推到水裡,每個筏子上站了兩百名挎弓執矛的虎步軍將士。
前麵豎起了大楯,以防魏賊的箭矢——漢軍開始渡水了。
果然,筏子剛過河中心,魏賊的弩矢帶著破空聲而來。
筏子上的虎步軍將士皆是縮在大楯後麵,儘量不讓自己的身子暴露出來。
這種情況下,除了被動挨打,沒有其他任何辦法。
靠得越發近了,魏軍的弓箭手開始拋射。
“準備!”
“嘩啦!”
筏子上的士卒開始搭弓引箭。
“射!”
“蓬蓬!”
進入了弓箭手的範圍,終於可以反擊。
若說三國當中,魏是以精騎見長,則大漢是以弓弩為上,至於吳國,自然就是舟船了。
當然,有了涼州之後,再加上開了人形掛,大漢已經補齊了騎軍這塊短板。
但魏軍可沒這麼幸運,在弓弩上沒有辦法追上大漢。
魏軍的弓箭手開始射箭,那就意味著魏軍同樣已經進入了竹筏上虎步軍的弓箭攻擊範圍。
雖然筏上漢軍射出的箭有些稀拉,但總算不是像剛才那樣不能還手。
麵對從空中落下的箭羽,豎在前麵的大楯並沒有大太的用處。
很快,慘叫聲接二連三地響起。
竹筏再大,也沒辦法跟船隻相比,為了減輕重量,除了隊率披了鐵甲,剩下的士卒基本都是皮甲。….竹筏上的虎步軍士卒,不斷有人中箭,脖子、肩上、背上,甚至腦袋上。
翻倒在筏上的士卒,鮮血滲下了筏子的縫隙,染紅了水麵。
而更多的,是站立不住,直接掉到水裡的士卒。
受了傷的士卒,根本連掙紮都沒能掙紮幾下,咕嘟嘟地冒起幾個水泡後,就再沒有浮上來。
隻有縷縷紅色,緩緩擴散開來……
這才是剛剛開始。
第一個筏子終於衝到岸邊,早就有準備的魏軍齊齊呐喊,長矛死死地頂在豎在前麵的大楯上。
“嘩啦!”
漢軍一個不防,大楯向後翻倒,壓到了筏上的將士。
筏上僅剩下二十來個士卒還能站立著,隊率怒吼一聲:
“殺!”
一馬當先,衝了上去。
與此同時,在離竹筏渡水不遠的地方,已經聯接好的筏橋,上遊的一頭被推入水裡,借助水流,開始自動緩緩地向對岸靠去。
下遊的一頭,則是被死死地固定在樁子上。
“哢哢哢……”
筏橋發出令人牙酸的聲音,最終“嘩啦”地一聲,卡在了東岸。
早已迫不及待的孟琰一躍而上,領著虎步軍將士,踏著筏橋,直奔對岸。
有一支魏軍想要衝過來圍堵,然後隻聽得又是一陣“蓬蓬蓬”的弩箭聲,西岸的強弩手射出暴雨般的矢雨。
岸邊五十步之內,無人敢靠近。
等通過筏橋的虎步軍奔跑到達對岸,第一批乘筏船到岸邊的將士已經幾乎全部陣亡。
“大司馬!”
“不著急!”
遠遠地看到這一幕的司馬懿麵容沉穩。
少量漢軍衝過岸邊,這個沒什麼。
隻有等諸葛亮派出大批人馬開始渡水的時候,才是真正半渡而擊的時候。
現在這種情況,隻能是步卒短兵相接,遠未到精騎出動的時候。
如果精騎現在就出動,除了把自己衝進水裡,不會有彆的作用。
這種小規模戰鬥,就看誰的韌性更加,誰的組織性更好。
很明顯,眼下渡水的漢軍,是諸葛亮手裡的精銳。
再加上武功水的水麵不夠寬,對岸的強弩可以掩護渡水,魏軍空有兵力優勢,卻沒有辦法從兩側包抄過去。
第一支筏橋成功後,接著就是第二支……
第三支,被水衝散了……
同時從一開始就搭建的浮橋也不斷地向東岸延伸……
長達數裡的岸邊,漢魏兩軍的將士,如同被血腥挑起了凶性的野獸,在不斷地呐喊廝殺。
與此同時,橋山的秦直道上,有一支數萬騎軍正在緩緩而行。
之所以緩緩而行,是因為郭淮已經提前把橋山上的秦直道加以破壞。
每隔一段路,就掘出短則兩三丈,寬則四五丈的深溝。
方法很簡單,但卻很有效。
馮永這一路上,不得不把這些壕溝填平了,才能繼續前行。u.
甲青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