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寒,竇賓雖謀刺可寒未成,但他逃了回去,豈會沒有準備?可寒不可掉以輕心。”
“且據斥侯回報,沒鹿回部大軍已距這裡不過三十裡,半日可至,我族中勇士近半又不在,可寒更應該小心行事。”
“可寒怒而興師,以無備擊有備,此乃用兵之大忌,豈有勝算?”
“與其攻之,不如守之,快則再等兩天,慢則不過三五日,諸部便可皆至,可寒何愁沒鹿回部不滅?”
黑衣執事連番勸阻,這才拉住了因為妻兒背叛而差點衝昏了心思的拓跋力微。
換成他人,拓跋力微說不得就要暴跳如雷。
但黑衣執事素來料事無有不中,故而他最後隻能是恨恨地說道:
“那就暫且讓那竇賓多活兩日。”
然後又對左右下令道:
“速去傳令各部大人,兩日內但有不至者,視為與沒鹿回部暗通,與叛族同罪!”
拓跋力微連下可寒令,拓跋鮮卑內外諸部大人,皆是凜然。
他們不敢怠慢,無論遠近,皆是連忙召集族中勇士匆匆趕來。
連連催促各部大人,拓跋力微又對著已經到來的首領說道:
“吾等雖然暫時守之,但卻不能示敵以弱,且賊人已至此處不足三十裡,吾需一先鋒,率勇士前去試探一番,何人敢去?”
他的話音剛落,立刻就有一少年站了出來,大聲道:
“可寒,我願意前往!”
拓跋力微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孫子拓跋猗迤。
若是換成平時,拓跋力微看到自己的孫子如此自靠奮勇,自然是高興。
但此時他一看到自己這個孫子,心裡卻是有些膈應。
原因無他,因為拓跋猗迤是拓跋沙漠汗之子。
雖然他默許二兒子拓跋悉鹿除掉大兒子拓跋沙漠汗,但在大兒子拓跋沙漠汗失蹤生死不明後,他心裡很快又有些後悔。
因為愧疚,所以他仍讓拓跋沙漠汗之子拓跋猗迤統領其父舊部。
作為拓跋力微的大兒子,拓跋沙漠汗的舊部,自然是拓跋鮮卑核心八部之一。
拓跋力微發出可寒召集令,核心八部肯定是第一時間到達。
“吾孫頗有勇氣,奈何年紀尚淺,且統領部族時日不長,經驗不足,可隨吾左右作戰。先鋒人選,最好是擇一老成之人。”
拓跋力微一口回絕了拓跋猗迤的請戰。
他的目光,落在其他人身上。
“稟可寒,我亦願意作先鋒!”
在拓跋力微的目光來回掃了幾遍後,烏丸王庫賢終於站了出來,請命道。
拓跋力微一看,頓時大喜:
“庫賢大王能為吾分憂,不負吾昔日信重於你。”
外部諸大人中,烏丸王庫賢算得上是拓跋力微親近之人,再加上烏丸在六十八部異姓部落中,也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大部落。
六十八部異姓部落大人,以烏丸王庫賢最有勢力,故而拓跋力微多有拉攏之舉。
隻聽得他又說道,“誠如執事所言,沒鹿回部此番前來,乃是早有預謀,故而吾願再贈你三百匹好馬,以壯軍力。”
派大軍南下,已經抽掉了拓跋鮮卑大半好馬。
此時沒鹿回部來犯,拓跋力微不得不把還能跑起來的馬匹,全部都收攏了過來。
換成往常,三百匹好馬根本入不了眼。
但眼下這個情況,卻是算得上是慷慨之舉。
庫賢自然也明白這一點,但見他又行了一禮:
“謝過可寒,可寒隻管安坐帳內,且聽我的好消息!”
言畢,便出帳點齊自己族中勇士,朝著沒鹿回部的方向而去。
——
“稟將軍,前方有胡騎接戰!”
不徐不緩率領大軍逼近拓跋鮮卑,儘量讓拓跋力微有所準備的鎮東將軍,很快就得到了斥侯的回報。
聽到這個消息,鎮東將軍臉上露出淡淡的笑意:
“拓跋力微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居然還敢主動出擊。傳令,讓竇賓率人前去迎敵。”
“得令!”
這一次大軍隊形,乃是沒鹿回部在最前麵帶路,胡騎義從護在兩翼,兼顧支援沒鹿回部,漢軍本部在最後麵壓陣,宛如雁陣。
就算是沒有鎮東將軍的軍令,竇賓所率的沒鹿回部,肯定也是第一個接敵。
劉渾和禿發闐立作為大軍左右翼的領軍將軍,請命道:
“將軍,沒鹿回部新降,軍心未必能用,且拓跋鮮卑勢大,沒鹿回部不如其遠甚,竇賓不一定能擋得住,要不要末將分兵前去支援?”
幽州塞外一役,二人所率精騎,損失慘重。
雖說伏兵裡沒有拓跋鮮卑騎兵,但卻有拓跋鮮卑騎兵作為誘餌。
故而二人不敢輕視。
“擋不住又怎麼樣?”
鎮東將軍卻是麵色平靜:
“就算沒鹿回部再怎麼不如拓跋鮮卑,難道還能初次接戰就被擊潰?”
“再說了,就算被擊潰了又如何?難道還怕胡人能衝到中軍?”
“不過是試探而已,這一次就讓竇賓自己率沒鹿回部的人前去,正好我們也可以看一看拓跋鮮卑人的戰力如何。”
依附大漢的胡人部落很多。
有善戰的,也有不善戰的。
有忠心的,自然也有彆懷心思想要占小便宜的。
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待遇。
沒鹿回部新附,這個時候,就是他們表現的時候。
他們的表現,關係著以後他們的待遇。
打贏了固然可喜,意味大漢又多了一批可挑選的義從兵源。
打敗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以後要多乾些苦力活。
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更沒有不勞而獲,還能有好處的好事。
狄夷,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漢夷如一自然是沒錯,但得是在畏威又懷德的基礎上。
要不然真當阿郎“鬼王”“瘟神”之名是白叫的?
ps,以下不要錢:
“可寒”一詞,一直有讀者提醒,在這裡做個說明。
按現在的史料看,“可汗”起源於拓跋鮮卑是可以肯定的。
不過在拓跋力微時代,“可寒”“大人”乃至“單於”,都是草原部落首領的稱呼。
但拓跋鮮卑的皇帝,特彆是以拓跋鮮卑所建立的北魏為代表,皇帝用的是“可寒”,有天子祭天石碑為證。
“可寒”什麼時候變成“可汗”,已經不可考。
當然,也可能是南北朝漢夷混雜,朝廷對稱呼沒有那麼多規矩。
所以北魏官方書寫用“可寒”,民間喊“可汗”也無所謂,反正隻要音讀對了就行。
至於到了後人寫史書,想來多是按漢人的習慣,用可汗代替可寒。
畢竟就算是到了現在,我們也認為“可汗”要比“可寒”好,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