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真是比周大人在邊郡還凶猛呢。
人家也沒有彆的意思,先生帶著出去是會友,先生不帶著,薑小郎君自己出門,那就是踢館。
人家就是用行動告訴彆人,我是讀書人,我就走這條路的。這個真沒有誤會。
先生看著弟子折騰的不像樣,老友怕是要翻臉,才跑去邊郡的,這都沒好意思同弟子們說。
話說回來,人家先生覺得挺好的,自家小弟子這個年紀,輕狂一些正好。關鍵是踢館都成功了。
等再大一些管教也來的急。這不是,從邊郡回來聲名遠揚的不隻是圓圓,薑小郎君那也算是一個。
不然薑小郎君哪有本事,招來人圍觀。弄來心煩意亂的事情。那真不是從一個方麵聲名遠揚的。
齊舅舅心塞的地方彆提多少了。那就沒好意思同薑常喜他們叨叨。當舅舅的,這些事情扛也就扛了。
所以薑常喜說,舅舅帶大的這話,齊舅舅聽著就鬨心,他寧可圓圓繼續學文,隻要有圓圓舅舅一樣凶悍的實力就成。
周瀾在舅舅府上,都放鬆許多,四年,到底讓邊郡給改變了許多。周大人竟然覺得同齊舅舅們說話更隨意。
薑常喜同齊舅母們聊竟然都是正事,比如舅母的鋪子,比如薑常喜的鋪子什麼的。
餘下的那些人家,都是同僚走動,是不用兩個小的陪著的。
第四日常樂就帶著三個孩子去學堂了。人家要適應京城正常的節奏。常樂說了,熟悉京城,可以在課餘時間。
兩個小的還是很聽這位舅舅的安排的。覺得這樣安排不錯。
路上兩個多月怪耽誤學習的,先生也沒有意見,關鍵是先生回來之後,特彆忙,會友更多,沒空看著兩個徒孫。這兩個孩子可不是大弟子小弟子,沒人看著也能好好讀書的。
能送去學堂那真是太好了。先生覺得那是放鬆。
薑常喜在府上招待上一屆的探花郎,說起來都是故舊,薑常喜還是很高興的:“付大人,今日難得清閒。”
付大人臉色不太好看:“不清閒也得來,我夫人,兒子,老娘讓周夫人費心了。”
說的同綁架了他們家人一樣,真不友好,薑常喜:“付大人見外了,主要是孩子們玩的好。”
付大人鼻子都氣冒煙了,從周瀾回到京城,自家夫人,老夫人,孩子都在周府紮根了。
說是孩子們玩得好,怎麼你家孩子去學堂了,不帶著自家孩子呢。你這話誰相信呀?
這話付大人要臉,沒好意思問出來。可真的心裡存了氣了。他一個探花郎出身的翰林院行走,比不過一個薑小郎君呀。沒有人家那個排麵,自家孩子進不去薑小郎君說的那個官學。
周瀾回府看到付大人,開口也不太招人待見:“老探花郎。”
這可真是文人之間看不到的戰火燎原。也不知道哪塊不痛快,兩人解下積怨了。
付大人嘴角都抽抽了兩下,開口一邊不比周大人差:“比不得周大人,空閒在家,比我這個當差的都忙。”
薑常喜聽著話頭不對,就想著自己還是撤下去的好,就不該攙和進去。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