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盧象升的戰死,並且其麾下大軍除了少數人逃散外,其餘不是戰死就是當了戰俘。
同時孫洪才也是奪取了盧象升麾下嫡係五百騎兵,又帶著本部三千步兵北上鄧州。
如此不僅僅解了新野城之圍,更是導致了明軍原本在鄖陽、襄陽一帶的明軍幾乎被徹底橫掃一空。
如此局勢,對保鄉軍而言可謂是大大利好。
後續保鄉軍完全可以從容的陸續拿下南陽府、襄陽府、鄖陽府等大片未實際控製的地區。
而不用擔心隨時都麵臨著被敵軍威脅到腹地,甚至切斷襄陽和南陽的聯係。
因此在發現孫洪才轉道逃亡鄧州後,羅誌學也是做出了影響的部署,一邊是繼續率領第一步兵旅等主力部隊跟著北上前往鄧州。
同時又命令李多率領第七步兵營等兵力轉道東進,殺向唐縣、泌陽,進而封鎖泌陽以東的部分山區裡的山間小道,防止明軍從汝寧府,經過桐柏山和伏牛山的結合地帶殺進來。
同時又命令襄陽方向的第六混成旅一營北上新野城,填補第七步兵營東進後的空缺,彈壓控製新野城這個戰略要地,同時該營也會作為羅誌學親自率領大軍的預備隊使用。
並且趁著駐防新野城的時間裡,也會陸續就近接受周邊各地的明軍戰俘,繼續擴充兩個步兵營以及輜重騎兵炮兵等部隊,使得第六混成旅真正的滿編。
同時又傳令剛設立,還沒有來得及整編完成的第九混成旅、第十混成旅在三天內整編完畢,然後迅速出擊,西進搶占光化、穀城兩地。
這兩個地方的明軍都已經被盧象升抽調一空,當地隻剩下數百普通衛所兵和青壯民夫而已,哪怕是第九混成旅、第十混成旅尚未整編完成,戰鬥力恢複的有限,但也不是區區數百衛所兵和青壯所能夠抵擋的。
攻占這兩個地方後,後續繼續向西北挺進,攻占同樣沒什麼兵力駐防的均州以及鄖陽,徹底解決西線危險。
這一連串的安排,都是希望趁著短時間內該地區明軍實力空虛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搶占更多的地盤,尤其是一些交通要道,比較重要的地區。
如泌陽、鄖陽等地。
這些地方現在都有一個同樣的特征,當地明軍實力羸弱,而且短時間內也不太可能得到增援,哪怕是保鄉軍派遣過來的兵力或少或弱,也夠足夠的把握拿下。
隻有南線和北線,羅誌學則是沒有進行太大的變動。
第五混成旅依舊駐防襄陽城,甚至連南下附近的宜城都沒去,這主要是南線的湖廣各地的明軍已經陸續朝著宜城、南漳彙集,以第五混成旅的實力現在連防守襄陽城其實都比較勉強,更彆說主動出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