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羅誌學坐鎮鐘祥處理各方事務的時候,前線的保鄉軍各部也正在攻城略地。
行動最為快速的當時第二步兵旅為核心的許河東進支隊,該支隊從鐘祥出發後直奔京山。
臨近京山後,京山縣的縣令老爺直接腳底抹油開溜了。
這不跑不行啊。
京山城內就沒多少官兵駐防,隻有區區那麼兩三百衛所兵而已,哪怕是臨時征召民夫守城也就隻征召個千把人。
這麼點雜魚就想要阻擋保賊軍來襲,人家自己都不信……
而京山縣令老爺又不願意自殺,更不願意投賊,所以他也隻能跑路了。
雖然跑路之後朝廷也會追責,但是總比死了強。
這縣令老爺一跑,這城內事務也就沒人管了,城內的兩三百衛所兵一看沒奔頭,當場就散去大半,剩下的百來人琢磨著跑路也好不到那裡去,還不如投賊呢。
於是乎,當許河率軍抵達京山的時候,城內的這百多衛所兵就挾裹著數百沒有逃散的民夫,彙同城內留守的幾個低級官員來了個獻城。
接下來的事就不用多說了,許河所部不費一兵一組就拿下了京山,隨即繼續朝著東南方向前往應城。
應城那邊的明軍倒是比較硬氣,在縣令的率領下,當地四百多衛所兵和千餘民夫進行了頑抗。
隻不過這種頑抗沒有任何意義。
許河支隊都不用擺開架勢,隻是動用火炮進行炮擊就把城內敵軍給打崩潰了,接下來的攻城甚至都沒遭到什麼抵抗。
城破之後,城內頑抗官員死傷甚多,餘部投降或潛逃。
連續拿下這兩個地方後,許河支隊繼續進軍雲夢、孝感一帶。
中途還分兵去德安府城安陸看了看,不過安陸城兵力甚多,至少也有七八千兵力駐防,所以許河支隊分兵出去的一個營也沒敢第一時間強攻,而是在外頭駐防。
這讓安陸城內的一票明軍文武官員們放心了不少,心中也覺得接納宜城逃兵一事是做對了。
安陸城內之所以有這麼多守軍,除了他們自身的兵力以及陸續從汝寧府那邊增援過來的兵力,剩下的半數其實是從宜城逃過來的明軍。
這多部明軍彙合之後,才讓該城兵力達到了七千多人的規模。
由於城內兵力比較多,同時許河也想著避免直接攻打安陸城的話,可能對麵就直接跑路直奔義陽三關去了。
城內這一批守軍可是一路從宜城逃過來的,難保他們不會再一次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