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禮教部衙門回到剛租賃下來的宅院後,張子晉的腦海裡還浮現著李煥說的話。
“聽上頭的大人們說,今年的登極恩科時間太緊,所以是沒有鄉試以下的各級考試,隻有在漢陽城裡進行一次的初試,初試考過後就能參加會試,考中即授進士功名。”
“不過這隻是特例而已,等到明年了,各級正規的科舉還是要籌辦起來的。”
“這一次派我們去各府縣督學,就是為了明年的科舉進行準備,等到了明年春夏的時候我們就會按照傳統舉辦各級科舉了,會設縣試和府試還有院試,考中就能成為我們大楚的生員。”
“預計明年秋天還要舉行鄉試,考中即授舉人,舉人就可以後續參加會試了,考中就能授予生員。”
“而到時候,我等幾個就是要去各府主持院試。”
去地方主持院試,這並不在張子晉的預料之外,畢竟他們被授予的官職就是督學官,本來就會被派往地方提督學政事務的。
儘管一開始張子晉對大楚帝國的官製不太熟悉,但是經過這幾天的了解後,他基本上也算是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情況。
他們這些嫡屬於禮教部科舉司督學處下屬的督學官,本質工作就是提督各地學道。
雖然機構不太一樣,但乾的事其實和明廷裡的各省提督學道差不多,甚至連品級也類似。
明廷的各省學政,往往就是正四品的按察副使或正五品的按察僉事擔任,這兩個官職品級不一樣,但實際上乾的事都是同樣的事。
而張子晉他們這幾個督學處所屬的督學官,也是正五品,這大體上都能對上。
當然了,保鄉軍因為地盤小,左右不過半楚之地,根本就沒有省級機構,但是保鄉軍的官製實際上都是為了統治整個華夏地區而設置的,也預定了各省級機構。
這也就導致了現在的大楚帝國裡的官製中間有所缺層,地上上的最高品級不過正四品,但是中央各部裡卻是二品三品一大堆……
不過吧,規矩就是規矩,大楚的官製就是這麼搞的,不能因為地盤暫時太小就亂來不是,比如把知府的品級提升到從二品,或者把各部尚書的評級降低到正三品等……
這樣一來,回頭等大楚帝國又打下更多地盤後,這官製又得重新改一遍,而這樣可就太麻煩,並且會影響到大楚帝國內部的行政體係了。
所以,大楚帝國寧願暫時出現諸多尷尬情況,也不願意胡亂改動現行官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