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九江城的堅固防禦體係,是楚軍南征北戰以來,所遇到過的最強悍的防禦體係了。
楚軍的將領們在一邊進行各種偵查搜集情報的時候,甚至都開始琢磨著學習這種防禦體係了。
還彆說,楚軍因為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進攻上,平常時候琢磨的都是如何進攻,就算是打防禦作戰,也更傾向於主動出擊攔截作戰,本質上,其實打的還是進攻作戰。
而純粹的守城體係,說實話楚軍的戰術思維其實和之前欠的明軍也沒啥區彆,不外乎就是依托城牆,火炮進行防守作戰而已。
但是現在九江城內外的這一套防禦體係,卻是給了楚軍不少高級將領,尤其是參謀部那邊不少啟發,
不少人已經是開始研究,然後提取其中的優點,再嘗試結合楚軍自身的優缺點,打造出來一套自身的防禦體係,然後用於北線上了。
畢竟現在北線處於戰略防守態勢,並且麵臨的明軍主力眾多,壓力一直不算小,大多時候都是打防禦作戰為主。
雖然之前防禦作戰的時候打的也挺好的,但那是明軍根本沒有發起大規模進攻的結果,並不是說楚軍的防禦體係就非常完善了。
所以,參謀部裡的不少將領們認為,還是有必要加強楚軍的防禦作戰能力,而九江城內外的防禦工事體係,火力布局等就非常有參考價值。
羅誌學對此也很支持,甚至讓徐誌賢在參謀部裡,專門設立了一個研究防禦作戰的小組。
雖然現在楚軍主要是對外進攻,擴張多,但是隨著楚軍的控製區越來越大,到時候兵力肯定會越來越緊張。
當需要防守的地方大了,那麼可不避免就會需要作出選擇,在部分地區保持攻勢,在部分地區保持守勢,甚至在部分地區和時間裡,楚軍也極有可能被圍困的情況。
因此,早早的對防禦作戰進行鑽研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支軍隊,不僅僅要能進攻,也要能防守。
——
九江城的防禦體係雖然非常完善,甚至超過了楚軍之前的預料,但是這並沒有妨礙到楚軍按部就班的攻城準備工作。
八月七日,在完成了眾多準備工作後,楚軍也是正式發動了攻城作戰。
但是和傳統的攻城作戰不一樣,楚軍並沒有直接攻擊城牆……更加沒有派出步兵和影視劇裡那樣,傻乎乎的扛著長期往上就衝直接爬城……
實際上楚軍也沒辦法在攻城的開始階段就直接派遣步兵攻擊城牆。
人家明軍在城牆外構築的眾多壕溝,堡壘,胸牆等防禦工事,直接就把楚軍的步兵們擋在了外頭。
楚軍要想攻擊攀爬城頭,隻能是先攻克明軍在城外的諸多防禦工事。
倒是楚軍的一些火炮會對城頭進行炮擊,但是炮擊地點也隻局限於明軍在城頭部署了火炮的部分,楚軍的炮兵部隊,正在嘗試著炮擊明軍在城頭上的炮位,從而壓製明軍城頭的重型火炮的火力。
可惜的是,效果並不明顯。
明軍在城頭炮兵陣地上構築的陣地非常的完善,為了構築炮兵陣地,防止城垛被擊中後產生的碎石濺射殺傷周邊炮手,明軍甚至乾脆自行把炮兵陣地前方的城垛給拆了……
取而代之的則是厚實無比的多層沙袋。
眾多實戰已經證明,在防禦實心彈炮擊的時候,單薄的磚石工事根本沒啥卵用,反而還會因為濺射給己方造成更大的傷害。
相反,沙土構成的工事對於防禦實心彈炮擊效果更加良好,可以避免碎石濺射,避免實心彈的彈跳折射等。
當然,前提是沙袋得夠厚實,單薄的沙袋工事也沒啥用……
楚軍最開始使用沙包作為防炮工事,後來明軍也學了去,並且把沙包工事發揚光大,在每一門火炮的周圍都堆積了大量的沙袋。
如今九江城頭上的明軍炮兵陣地上的沙袋工事,足足有好幾米厚呢,哪怕是楚軍裡的九斤野戰炮的實心炮彈準確命中了,也很難一炮直接摧毀這種工事。
至於說多次命中同一個地點,那就太高看楚軍的炮手技術以及楚軍裡九斤野戰炮的命中率性能了。
這能在大幾百米外打中一發,那已經是運氣爆棚了,還多次準確命中同一個部分,有這本事,楚軍早就上天了,還和明軍打什麼仗啊……
野戰炮短時間內無法建功,臼炮的炮擊效果也不大。
這年頭的臼炮命中率還是太差了,哪怕是楚軍已經冒險通過壕溝,把一批十八斤臼炮靠近部署,甚至費了大力氣弄上去了八門的四十八斤臼炮。
但在三四百米的距離上進行炮擊,命中率還是非常感人。
命中率有限的情況下,臼炮的炮彈也就很難直接命中炮位。
同時明軍炮兵陣地裡的防炮工事實在是過於厚實,全都是環形沙袋工事,這種環形工事能夠有效防禦落在周邊的臼炮炮彈所產生的衝擊破以及破片。
更惡心的是,這些重炮的防禦工事頂部,還有厚實頂蓋工事。
這種頂蓋工事能夠有效的防禦淩空爆炸的破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