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八日上午,大批楚軍船隻順江而下,抵達鄱陽湖進出長江的河口一帶。
在湖口城頭上,可以清晰的看見長江上遊的江麵上,幾乎鋪滿了楚軍長江艦隊的船隻。
這些船隻有大有小,但是都是清一色的戰艦。
這些戰艦裡看似多,不過除了六艘非常顯眼的大型戰船外,其他的船隻以現代目光去看,其實噸位都不大,普遍隻有幾十噸,甚至還有一些區區數噸的舢板小船。
而這些船無一例外,都是屬於槳帆船,也就是船隻兩側擁有密集的船槳,以便在風力不足或者轉向作戰等時候,以加強船隻機動能力。
這些船隻,按照大楚帝國海軍內部的劃分,被劃分為一到三等內河戰艦。
而這種劃分也是簡單粗暴,直接以搭載的火炮數量進行劃分。
一等內河戰艦,搭載十門以上的艦炮。
二等內河戰艦,搭載兩門到九門的艦炮。
三等內河戰艦,則是一門或乾脆不搭建長管艦炮。
從這個艦炮數量搭配就可以看的出來,這個艦炮是沒把那些隻能打霰彈的短管火炮計算進去,而是隻統計發射實心炮彈的火炮。
畢竟對於戰艦而言,那些輕型的短管霰彈其實不算是主力火炮,隻能算是輔助火力,主要用於殺傷敵艦甲板人員。
按照這種內河戰艦的級彆劃分,大楚帝國海軍裡的一百多艘戰艦,隻有六艘算得上是一等內河戰艦,日常也被稱之為大型戰艦。
搭配的艦炮也不一樣,其中四艘繳獲自明軍水師的戰艦,楚軍海軍對這四艘大型戰艦進行了艦炮的改裝,部署了九斤艦炮兩門、五斤野戰炮八門,此外還搭載了一批輔助作戰用的三百斤短炮。
還有兩艘則是從商船改裝而來的戰艦,這兩艘船隻都是沙船,排水量大約兩百噸左右,改裝後也搭載了十門艦炮。
二等內河戰艦的話,這個就比較雜亂了,因為大小不一,有的是繳獲的,有的是自造的,有的是商船改裝的,船型也是亂七八糟的,因此搭載的火炮從兩斤半艦炮、五斤艦炮不等。
至於三等內河戰艦,則是因為船隻太小,則是不直接搭載長管艦炮,而是搭載各類短管火炮為主。
總體來說,儘管海軍方麵已經實行了內河戰艦等級劃分,但是受限於建軍時間比較短,戰艦來源比較複雜等因素,內部的各類戰艦還是比較混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