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其品級以及職權都完全不一樣。
明翰林院,是屬於傳統的翰林院,其本身職權其實不大,主要是翰林出身的官員更容易升遷,並才有入閣的希望。
在翰林院一步步熬上去,熬到侍讀學士這個級彆後,往往就直接奔著六部侍郎甚至六部尚書去了,再往後就入閣了。
但是翰林院官員在沒有升上去之前,其實沒啥太大的實際權力,所以明翰林是屬於清貴養望的機構,其內的翰林要麼一步登天,要麼熬死……
而大楚帝國的翰林院不一樣,楚翰林既不清貴,也不養望,而是實際辦事的機構。
大楚帝國翰林院,乃是由早期將軍府的參務處改革而來,本來就是一個純粹的羅誌學私人秘書機構,改革為翰林院後也不例外。
楚翰林院下設一處十六科,分彆對應軍政各部,而辦事人員也非常多,整個翰林院目前足足有將近三百多個工作人員,以協助羅誌學處理各種軍政事務。
設掌院學士一人,正二品,和各部尚書同一個級彆,並直接參與政務的,並且還是參務協辦大臣。
翰林院下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一人,協助掌院學士處理翰林院諸多事務,皆為正三品,和各司司長、各省布政使同一級彆。
往下則是一處九科,其中的秘書處比較特殊。
這個秘書處處長,實際上是由侍講學士兼任的。
此外設有侍讀、侍講各四人,這八個人又合稱為講讀,為正四品。
他們這些講讀的主要工作,就是輪班隨駕禦前,以便隨時接受皇帝的垂詢,一般不參與其他事務。
用現代話來說,他們就是羅誌學的秘書。
講讀之下,則是普通科員了,品級不同,但是最高不過正七品。
而各科的話,各科科長,一般授正五品,副科長們授從五品。
各科設科員,最高不過正七品。
而這些翰林院官員們,尤其是副科長以上者,一律需要有主政一方的經驗才可擔任。(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