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三百五十五章金陵初雪給陸海軍的額外經費之中,這些都還算是小頭,更重要的還是用於擴編主力部隊的經費。
即正式確定由暫編第五混成營擴編為第十師。
從第二近衛師裡抽調部分兵力,用於組建第十一師。
而這兩個師,將會和第二近衛師一樣,將會是裝備遂發步槍,采用全新戰術的新式軍隊。
自從年初時期研發出來了遂發手槍後,大楚帝國編練裝備遂發步槍的新式部隊的計劃也就進入了日程之中。
上半年,羅誌學下令成立了暫編第五混成營,該營是屬於非常典型的試驗部隊,他們陸續拿到了數百支采用純手工生產的遂發步槍,用於進行各種前期的測試。
主要是測試遂發步槍,以求在實際始終中找出遂發步槍的一些問題,然後加以解決。
製定遂發步槍的操作手冊,規範戰術動作。
然後還有更加重要的就是實驗采用遂發步槍後的各種新戰術。
一種新武器投入使用,並不是說讓士兵們拿上新式武器就可以的。
因為武器的性能特征不一樣,其所帶來的戰術優勢以及缺陷都會不一樣,要想真正的發揮出來新武器的的性能,還需要搭配相應的新書戰術。
比如之前大楚帝國在鳥銃的基礎上,搞出來的輕型短管大口徑火繩槍後,最開始的使用戰術其實和原來的鳥銃也沒有什麼區彆,並且和敵軍作戰的時候,很容易被敵軍衝破陣型,火槍手時常需要麵臨近距離混戰。
因此早期的楚軍的火槍手是需要額外配屬一柄腰刀的,並進行嚴格的訓練,以便在陷入近距離混戰後繼續戰鬥。
但是當大楚帝國給元年式火繩槍加裝了套筒槍刺後,那麼就完全不一樣了。
除了射擊之外,還可以通過套筒槍刺,讓火槍手臨時變身輕裝短矛手。
從那以後,大楚帝國的火槍手們雖然繼續配屬腰刀,但是卻從以往的比較重、長的傳統刀盾手是用的腰刀,變成了更輕,更短的短腰刀。
腰刀也不再作為混戰之中的主要武器,而是演變為輔助武器。
戰術上,楚軍的火繩槍手們也會更加傾向於近距離密集開火,即兩排士兵一起開火,六排火槍手在三輪內全部開火完畢。
並且在開火之後滅掉火繩,六排士兵變陣為三排,士兵間隔從一米以上變成肩並肩。
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密集隊形,並采用上了槍刺的火繩槍進行作戰。
武器的變化,是需要相應的新戰術進行搭配的。
如今的遂發槍更是如此。
裝備遂發手槍的幾個騎兵部隊,目前正在進行緊張的適應性訓練,他們訓練什麼?
主要訓練的是使用遂發手槍在近距離混戰中戰術。
此外還會訓練類似騎射的半回旋戰術,以取代這些半吊子騎兵們缺乏騎射能力的缺陷。
而楚軍騎兵搞出來的這個手槍半回旋戰術,其實和傳統騎射戰術差不多。
傳統的騎射作戰是怎麼搞的?
可不是說騎馬上去然後停下射箭就可以了,而是分波次,騎兵衝上去後進行大半徑轉向,並且在轉向的過程裡直接在高速奔馳的戰馬上彎弓射箭,向敵軍步兵陣列拋射大量弓箭。
同時如果敵軍步兵陣列崩潰的話,就會直接拔刀進行騎兵衝鋒擴大戰果。
嗯,騎射衝陣的前提是敵軍陣列已經崩潰。
並且騎射也有限製,比如說對麵的步兵陣列如果有大量步弓手的話,那麼就會被敵軍的步弓手射成刺蝟……
因此絕大部分時候,哪怕是擅長騎射的精銳騎兵們,他們也不會搞什麼衝上去射箭,更多的還是依靠戰馬本身帶來的短途機動力,通過頻繁而快速的機動牽製敵軍,迫使敵軍進行陣型上的變化,為主力步兵創造機會。
又或者等敵軍的陣型出現漏洞後,再衝上去廝殺一番。
而這一套東西,玩的最溜的可不是什麼遊牧民族裡的騎兵,而是中原王朝的騎兵。
準確的說是明初的明軍騎兵,那可是真的溜,什麼蒙古騎兵在明初騎兵麵前那就是被吊打的命……
朱元璋是靠什麼奪取天下的:騎射加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