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大楚帝國承順三年,明崇禎十年。
三月九日,楚國會試放榜,這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作為大楚帝國的第二次會試,也是第一次同時有兩千多名舉子參加的會試,其競爭力度還是非常大的。
哪怕是大楚帝國因為官員缺乏,也是為了籠絡更多士子的心,其中試的人數比較多,但是也不可能把每一個人都錄取。
這一科會試,大楚帝國一共錄取了四百多人,整體錄取比例在六比一。
其中進士科錄取的人數最多,足足有兩百八十餘人。
其次是法務科錄取的人數有一百二十人。
格物科因為報考的士子比較少,因此錄取的人數也不多,隻有六十人。
但是從錄取比例上來看,其實上述三科是呈反比例的。
進士科的錄取比例最低,競爭的難度也最大。
法務科其次。
而格物科的競爭最小,一共也才一百二十人報考,結果就錄取了六十人,整體錄取比例達到了二比一。
上述錄取的士子,在三天後集體參加了殿試。
就和傳統王朝裡的殿試一樣,殿試之中隻要不是表現的太過差,那麼一般都不會再落選,更多的重要還是為了排最後的名次。
科舉名次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了是進士及第還是進士,又或者是同進士出身,直接影響到後續的職務安排。
按照之前通報的消息,各科狀元,都會被授予從六品的品級,其他人也會被授予正七品。
這一套東西,還是效仿了傳統科舉的製度。
羅誌學雖然對科舉製度已經進行了改革,並且還準備進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但是也不會一開始就大動手術,而是準備慢慢來。
比如說他內心裡其實都不想要什麼進士科的人才了,而是都想要格物科、法務院之類的專業人才,但是奈何沒這麼多人給他選啊。
這年頭的讀書人,都是讀四書五經的,你想要從這些人裡選拔真正有用的人才,還需要時間去逐步推廣格物科,而不是一步登天就能選拔出一大批的格物科人才來。
即便是這一次格物科裡所錄取的人才,在理科水準上也不咋地,甚至還不如皇家理工學院裡的那些學生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