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大楚帝國承順四年、明崇禎十一年三月二十日。
這一天,大楚帝國數萬人攻占了淮安城,此戰中城內萬餘明軍,兩千餘死傷,餘部萬人陸續投降。
這一天裡,楊嗣昌突發中風而死,餘部數十名文武官員或降或逃或死!
經此一役,明廷不僅僅丟了揚州、淮安這兩個戰略城池,更丟了五萬多人的主力部隊,其中更有明廷在江北僅有能拿得出手的江北新標軍,漕運督標。
在漕運督標覆滅之後,從淮安到幽州,已經再無一支主力新標軍!
楚軍全殲了江北新標軍和漕運督標,所帶來的意義甚至比攻克揚州城和淮安城本身更大。
要知道楚軍在戰役的前麵兩個月裡,之所以沒有第一時間就對揚州,淮安發動進攻,而是采取了迂回進攻的策略,先攻占泗州乃至桃源縣和宿遷、清河等地,就是為了堵住這兩支新標軍的北逃之路。
楚軍可不想要讓這兩支主力新標軍突圍北逃,然後在山東,在北直隸等地和楚軍繼續打生打死。
那樣的話,楚軍到時候固然也能夠拿下來,但是肯定要麻煩的很,並且耗費也要更大。
畢竟在江北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圍殲戰役,總比在北直隸發動大規模的圍殲戰役要容易的多。
如今順利達成了戰略目標,羅誌學也是非常的滿意!
江北戰役進行到了這裡,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大部分戰略目標了,接下來就剩下合肥和鳳陽,尤其是鳳陽這個戰略要地還沒有拿下了。
而這兩個地方,尤其是鳳陽城對於之前的楚軍來說比較麻煩。
麻煩的並不是鳳陽城本身的城防工事有多麼的雄厚,是要塞之類的。
而是進軍過程的麻煩。
從楚軍控製的滁州一路往北到鳳陽城,都是一路空曠的很,非常適合騎兵機動作戰,而明軍在這一片區域裡,部署了足足五千多騎兵,還都是清一色能騎馬衝鋒,能騎射的邊軍騎兵。
很不巧,大楚帝國的騎兵這麼久來,一直都沒能在江北地區占據什麼優勢,甚至大多時候都被壓著打!
楚軍麾下僅有的一個主力騎兵旅,也就是第一騎兵旅一天到晚都忙著救火,根本乾不了彆的……
如果放任這些騎兵不管,直接大大咧咧的派遣大軍北上,估計還沒走到鳳陽城下呢,這大軍就會被敵軍騎兵給死死的牽製住了,後勤線的安全也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