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四百五十九章五大戰役司令部接受大批邊軍投誠,並整編為乙等師,這也是大楚帝國的權宜之計。
楚軍如今的總兵力是有限的,後方新編的部隊不多,而且想要短時間內調往北方去也需要時間。
但是同時,隨著遼西各部在祖大壽的帶領下和東擄聯手,使得大楚帝國在北方,尤其是北直隸一帶所麵臨的軍事壓力,比以往明廷還要更大。
為了避免朝代變更而導致邊防崩潰,被東擄趁虛而入,遠在淮安的羅誌學在八月初就給李成通下達了最新的指示,要謹慎處理北直隸各邊鎮駐軍,優先確保長城防線的安全。
同時又派遣了大批的軍政部官員北上,用以當地整編當地邊軍以組建乙等師。
嗯,這需要明確的是,整編並組建乙等師,這並不是李成通乾的,他可沒這個權限。
有這個權限的乃是軍政部。
準確的來說,軍政部自身也沒這個權限。
成立一支新部隊,隻有羅誌學這個大楚帝國皇帝才有的權限。
羅誌學下令軍政部組建若乾乙等師,軍政部才能著手並組建,組建好了移交給各野戰軍或守備司令部後,李成通這些一線將領們才有指揮權。
這裡頭有著比較複雜的程序。
但是這些繁瑣的程序,卻是控製兵權所必須的。
如果羅誌學放開了募兵整編以及設立編製的權力,任由李成通等將領在前線擴編的話,那麼不用多久,前線的兵權就會落入一種非常危險的境地。
所以,在乙等師的整編上,羅誌學依舊牢牢把控著自己的權力,每一個乙等師的組建,都需要他親自下旨批準,每一個師長的任命,都需要他親自任命!
於是乎,為了緩解北線,尤其是後續長城防線兵力的不足,楚軍在山東、北直隸以及山西這三地,以陸續接受的投誠或投降明軍士兵為基礎,陸續組建了足足十二個不滿編的乙等師以及六個騎兵旅。
其中大部分兵員都是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