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方向,楚軍部署有第四師、第一近衛師、第一百零六師、第一百零七師、第三騎兵旅、第四騎兵旅、第三臼炮旅。
為了發動山西、陝西為主要目的的西線戰役,楚軍一共集結了新式甲等師兩個,舊式甲等師七個,騎兵旅六個,重炮團一個,臼炮旅三個。
《踏星》
集結的一線兵力就有十二萬人,此外還會有多個乙等師參與彈壓後方,維持補給線等任務,以解放主力部隊參與前線作戰。
這個兵力,看似數量和對麵的明軍差不多,但是明軍裡質量摻差不齊,存在著大量的青壯民夫以及普通衛所兵,這些人員放在楚軍那邊,那都是屬於運輸團的層次,連軍人都算不上……計算兵力的時候甚至都不會列入其中。
如果把這些戰鬥力渣渣的人員除開,明軍那邊能拉出來的戰鬥兵力撐死了也就五六萬人。
基本上,就是二對比的兵力水平。
此外楚軍集結的兵力不僅僅多,而且裝備水平也是遠超對麵的明軍。
哪怕是除了兩個新式甲等師外,其他的七個甲等師都是屬於火炮不充足的情況,但是依舊能夠集結起來兩斤半、五斤、九斤野戰炮總計四百多門。
九斤以及十四斤加農炮二十多門。
十八斤、二十四斤、四十八斤臼炮等各類臼炮三百多門。
光是這個火炮數量,都能有對麵明軍的好幾倍之多。
其他的武器裝備也是大幅度領先對麵的明軍。
比如盔甲,楚軍裡的甲等師,那可是全員披甲,一線戰鬥兵員,比如舊式甲等師裡的長矛手,那更是全身重甲。
而對麵的明軍的披甲率,遠遠不如楚軍這邊高。
從兵力數量以及裝備數量乃至水平,對麵的左良玉所部和孫傳庭所部都是遠不如楚軍的。
不過戰爭這個東西,單純對比紙麵數據也分不出勝負,哪怕楚軍方麵占據了極大的優勢,但是也得打過了才知道,要不然的話,戰爭不用打對麵就戰敗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楚軍在陝西等地進行著最後的兵力部署,準備等天氣好轉後就發動西北攻勢的時候,楚軍第二師卻是在盧氏和從陝西那邊跑過來的流賊先打了一場,還是大名鼎鼎的張獻忠所部。
不過這一場楚軍第二師和張獻忠所部之間的戰鬥,甚至都沒有驚動到陝甘戰役司令黃丁權上將。
因為規模不大,持續時間也不長,更沒讓第二師感到什麼困難,第二師隻用了三天時間就擊潰了張獻忠所部兩萬餘人。
眼見局勢不可挽回後,張獻忠很乾脆的率領殘部投降了……好歹還能給兄弟們一條活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