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羅誌學看著剛結束不久的四校聯考的報告。
這一次四校聯考,乃是羅誌學親自做出指示,由禮教部,陸軍軍政部、海軍軍政部聯合部署,由禮教部具體實施的一次教育改革的嘗試。
其他人並不知道,不過羅誌學心裡已經是把這一次的四校聯考當成了統一高考的嘗試。
四校聯考,考試範圍也隻覆蓋到省一級,這樣工作量比較小,容易控製,出現什麼問題也能夠及時的調整。
現在根據報告來看,這一次的聯考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主要是初步摸索出來了一整套聯考的製度。
後續再試驗個幾年,等到更多高等院校建立起來後,那麼也就能夠逐步擴大高考的範圍了。
放下報告後,羅誌學自言自語道:“現在,也該把中小學體係建起來了!”
現在大楚帝國已經有了四所高等院校了,但是卻是依舊沒有相匹配的中小學,,目前招生隻能是結合科舉,直接從各縣學裡招生。
但是縣學這種機構,並不符合現代意義上的學校範圍,因為這玩意的學生,都是由通過院試的秀才們組成,裡頭的老師說是老師,更不說是管理人員。
前明時代的縣學,以及大楚帝國接手過來後,並沒有進行太多改革的大楚帝國的縣學,說是學校,更不如說是秀才管理機構。
這並不符合新式教育體係的要求。
次日,羅誌學召見了禮教部相關的官員,提出了要建立完善新式教育,在各地設立小學、中學的要求。
各省最少要有一所三年製高等中學,要求每一個府最少要有一所三年製初等中學,每一個縣最少要有一所三年製高等小學,每一個鎮最少要有一所三年製初等小學。
至於州,大楚帝國在承順五年的時候就已經推行了廢除不上不下,級彆不一的州級機構,部分小州被改為縣,部分大州則是被改革為府。
由此,大楚帝國的地方行政體係變的更加簡單而統一,由省-府-縣-鎮-村組成。
為了降低推行新式教育的成本,也是為了順利過渡。
各縣學、府學的建築一律改革為新式高等小學、初等中學的校舍,原屬人員或調入縣禮教科或改為官辦中小學教師或行政管理人員。
原則上不做裁撤辭退,這主要是為了降低改革的內部阻力。
要是縣學或府學改革為新式學校後,有縣學的官員們發現自己丟了飯碗,那肯定是要有意見的。
為了儘可能的降低內部,尤其是基層的阻力,更是為了保持地方穩定,避免太大的動蕩,羅誌學親自指示要妥善安排原縣學以及府學裡的工作人員。
各鎮裡的官辦初等小學則是新辦為主,這種初等小學以啟蒙為主,對校舍以及師資要求都不高,耗費也不會很大,隻要文件下去了,那麼各鎮辦一個小規模的初等小學問題不會太大。
而高等中學的話,受限於師資不足的問題,暫時由省級禮教司主導辦,師資方麵將會有四大院校提供一定的支持。
不過為了進一步增加師資力量,尤其是理工科的師資力量,羅誌學指示禮教部適當辦若乾所專門用於培養教育人才的師範院校。
此外,大力鼓勵民間自辦初等教育,對現有的私塾進行審查考核,進行登記注冊,並頒發相關的辦學牌照,並按照新式教育體係進行統一的學製、學籍管理,並給私辦學校的學生辦理官方承認的畢業證書。
同時對偏遠地區,貧困地區並且運營困難的鄉村私塾進行適當的資金補貼。
羅誌學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其實不算高,一個縣才一所高等小學,一個府才一個初等中學而已。
對於官府而言,直接把原有的縣學以及府學進行改編就行了。
此外其實民間裡本來也有極多的書院,學院……而且這些傳統的書院其實早幾年開始,就已經開始增設各類新學教育內容!
為啥?因為這些書院存在的唯一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參加科舉,而大楚帝國的科舉,哪怕是從縣試開始就已經開始涉及數學物理這些基本理科知識了。
這些書院們自然要研究科舉考題以及科目,然後針對性的對學生們進行教育的。
如今眾多私立的書院們,辦新學的積極性可高著呢。
而預料中的讀書人階層對新學的大量批判和不滿……其實並沒有出現,頂多隻有些許老學究說什麼世風日下而已,但基本也都是一邊罵,一邊到處找關係試圖讓自家兒子或孫子去那些新學辦的好的書院裡讀書!
為什麼?還是那句話,學什麼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