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一帶乃至安廬省鳳陽府等地為什麼會洪澇,這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因為黃河奪淮河入海,但是淮河的下遊河道的泄水量是有限的。
平常容納淮河自身的河水出海還行,嗯,如果是難得一遇的汛期那麼也會發生洪澇。
而當黃河的大量河水也加入淮河河道之後,哪怕是平常年份也會導致河水淤積無法及時出海,如果是汛期那就更完蛋了……
洪澤湖怎麼來的?
這個湖泊可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早先的時候,這裡隻有多個小湖泊……
但是在宋朝時期黃河奪淮入海後,黃河河水倒灌入淮,水量增加,最終讓這一片的小湖泊逐漸連成一片,形成了早期的洪澤湖。
後來曆朝曆代為了防洪,尤其是明王朝過去兩百年裡持續的修築洪澤湖大堤,最終導致了洪澤湖徹底成型。
如今的洪澤湖,已經是華夏大地裡的第四大淡水湖了。
所以,是黃河奪淮入海四百多年,才最終搞出來了一個洪澤湖。
縱觀洪澤湖的形成,也可以簡單的理解黃河奪淮入海到底有多龐大的威力,至於洪澇,對於大自然而言,都是順帶的。
水利部的官員們經過了持續數年的考察調研,最終得出了結論,江北、安廬乃至河南等地的容易洪澇的情況想要得到改變,光靠什麼洪澤湖大堤,沿途防洪堤壩是遠遠不夠的。
辦法隻有兩個,一個是開挖淮河下遊,弄出來一個出水量更大的出海口,而這顯然也是不可能的,彆說在這年頭了,就算是放在二十一世紀也是不太可能的事,工程裡太大……
那麼剩下的一個辦法就是就是讓黃河改道了,以減輕淮河下遊的壓力,同時黃河改道後,通過新河道有了新的的出海口,汛期時泄水量也會更大,減輕黃河沿岸的洪澇災難。
基於此,水利部才正式提出了黃河改道的計劃。
對此羅誌學也是表示了認同,但是在具體的方案上,羅誌學卻是提出來了幾條的要求。
黃河人工改道,必須以利國利民為唯一原則。
在這一原則下,考慮到黃河含沙量大,未來河道抬高的情況,必須要確保新河道在未來一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裡都堪用,避免出現地上河道的情況。
選擇新河道,要儘可能的考慮到民眾遷移問題,能少遷移民眾就少遷移民眾。
新河道的工程量要儘可能的小,以降低成本。
時間上不能拖太久,拖得越久,那麼人工改道的可能性就越低,因為隨著天下太平,候選河道的民眾以及農業生產就會恢複的越來越好,搬遷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損失也越來越大。
最後,羅誌學強調,不管是什麼方案,但是遷移民眾的補充一定要到位,首選是耕地補償,要確保每一個遷移的民眾到了新家園後,都能獲得一份賴以生存的土地,其次給予耕種土地的幫助,比如耕牛,種子,遷移期間的口糧等等。
總之,遷移不能變成一場血淚遷移,而是要成為一場民眾欣然接受甚至是覺得占了便宜的遷移。
諸多要求裡,羅誌學最為重視的遷移安置問題,其他的都不算什麼,唯獨民眾遷移安置這一點不能有任何的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