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環境整體平靜,羅誌學也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內政事務上。
東北大開發,黃河人工改道工程都是這個背景下的產物,而更重要的還是五年農業發展計劃。
承順四年的時候,羅誌學就製定了五年農業發展計劃,當時還誇下了海口,要在五年內分批投資六千五百萬兩銀子用於扶持農業發展。
當時的這個海口,可是極大的振奮了人心,順帶也把當時的東擄人乃至西明殘部給嚇了個半死。
畢竟那可是六千五百萬兩銀子,真說起來比當時東擄人十年的財政收入都要高!
如今已經是承順八年初了,意味著計劃已經實施了三年左右的時間,在這三年裡大楚帝國在農業發展上的投資是極其龐大的。
當然了,基於農業的特殊性,也不可能說直接把錢扔給農民,這些是不現實的。
大楚帝國的農業投資,是分成好幾部分來進行的,首先是水利設施的投資,這一部分投資也是最大的,各種防洪灌溉設施,尤其是地方上的大量小型灌溉設施,看似每一個投資都不大,但是架不住數量多。
此外還有一些和防洪設施結合在一起的水利設施,比如說淮河、黃河治理工程,裡頭的部分防洪堤建設,也有一部分是算入了農業投資領域裡,畢竟修建了防洪堤後,就能夠確保更多的農田安全耕種。
農業生產,重點就在於防洪抗旱這四個字。
過去幾年各地的水利設施建設中,農業投資部分就占據了大約兩千萬兩銀子,其中中央財政大約支出了半數,地方財政解決了一部分,士紳捐助也解決了一部分。
不管錢從哪裡來,但是過去幾年兩千萬的農業水利設施投資規模,毫無疑問是極其龐大的,過去眾多封建王朝裡,也沒一個和大楚帝國這樣拿著這麼多的錢糧去挖水渠,修堤壩,挖水井,搞水車的。
除了水利設施外,農業投資的其他的領域也是在陸續投入當中。
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是農具投資以及補貼。
農業生產當中,工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優良鐵料生產的鋤頭、鐮刀等工具極為重要,為了讓農民們都能用上更好的農業工具,大楚帝國一方麵是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在各地設立小型的機械廠,以生產更便宜的各類鐵製農具。
同時還對符合條件的部分農具生產廠商發起了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