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這個昔日明王朝時期的鐵製品重地進入大楚王朝時期後,短短幾年內就淪為了平庸。
昔日眾多的鐵作坊已經消失不見了。
佛山製鐵行業在短時間內的衰落,並不是它做錯了什麼,也不是它做了什麼,純粹是因為這地方不太適合發展現代鋼鐵行業。
佛山製鐵行業,因為當地缺乏鐵礦以及煤炭,其鐵料是來源於西江、北江、東江流域的一些小鐵礦,這些小鐵礦開采出來鐵礦石後,會在當地進行精煉,精煉出來粗鐵後,再把除鐵通過珠江水係的河流,順流而下運往佛山,然後再加工為精鐵乃至各種鐵製品。.
同時佛山製鐵行業采用的燃料是木炭,同樣是依靠珠江水係中上遊的豐富木炭資源。
嚴格上來說,佛山製鐵行業,是一種鐵料的精加工以及後續的成品生產行業,並不算傳統意義上的鋼鐵冶煉行業。
如此模式在手工業時代裡還好,反正規模也不大,運輸成本雖然高一些,但是鋼鐵的價格也高,因此佛山的製鐵行業發展的還算不錯。
但是等到了大楚帝國時期後,采用的卻是大規模的機械生產模式,其煉鐵爐高大無比,並且直接采用水動力鼓風機,大規模的生產鐵料。
由此帶來的不僅僅是鐵料產量的增加,同樣也帶來了鐵製品的價格下降。
同時因為產量大,對原料的需求也大,大楚帝國的大型鋼鐵冶煉工廠,基本都是直接建立在鐵礦或煤礦附近的,如此進一步降低的運輸成本。
最後,運輸往往采用的是大船運輸甚至海運,這運輸成本也比小船運輸要低得多。
穩定的質量一直都是工業化生產的極大有點,興許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上和頂級扯不上關係,但是卻非常的穩定,不會和手工作坊一樣,運氣好了打鐵師傅能夠搞出來非常好的鐵料,運氣不好了就隻能生產出來廢品。
而穩定的質量控製,是良品率的一大保障。
良品率上不去,這成本自然也就居高不下。
等到了最後,佛山這邊的製鐵行業就因為成本居高不下難以為繼,大量還留存的民間的製鐵作坊倒閉的倒閉,被收購的收購。
這些製鐵作坊雖然不咋地,但是裡頭的大量熟練工匠卻是很寶貴的。
大楚帝國工業部就利用收購的這些鐵製作坊裡的工匠為基礎,然後再廣州設立了廣州鋼鐵廠,開始了兩廣地區的首次工業化生產鋼鐵模式,大規模采用水動力機械用來冶煉鋼鐵,並對鐵料進行加工。
而吸收了這些破產手中作坊的不僅僅是廣州鋼鐵廠,還有李氏製鐵。
李氏,乃是佛山製鐵裡傳統大型作坊世家,在佛山經營製鐵已經上百年之久,在大楚帝國占據佛山後,曾經向佛山當地的製鐵作坊下了不少的訂單,這個過程裡有不少人心太黑,采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方式賺取不該賺的錢。
沒多久,這些違法商家就被大楚官府挨個抄家滅族。
而李氏則是比較克製一些,並沒有搞以次充好的事,因此成為了當時佛山裡僅剩下的一家大型製鐵作坊,並趁著這個機會拿下了大楚帝國大量的軍需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