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南洋巡撫衙門的設立,標誌著大楚帝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擴張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
而大楚帝國在南洋地區的直接擴張,也帶來了肉眼可見的好處!
依托大楚帝國在海外的幾處殖民地,更重要的是全麵撬開了安南王國南北、柬埔寨王國、暹羅王國、緬甸王國的市場後,大楚帝國的各種產品如同潮水一樣湧入了幾乎整個東南亞半島地區。
這個過程裡,哪怕是鬆散的聯盟王國,也就是南掌王國也不例外,大楚帝國利用南掌王國內部鬆散,內部的三大勢力相互爭權奪利的情況下,利用提供軍械、資金扶持為借口,逐漸把勢力滲透進入了南掌王國,並簽訂了友好貿易合作協議。
這份貿易協議從表麵上來看,是非常公道的,那就是雙方都放開市場,降低稅率,大家一起做生意賺錢。
但是南掌王國能夠給大楚帝國輸入什麼產品?無非就是當地的一些土特產,工業原料而已,並且總量還小。
但是大楚帝國向南掌王國地區輸入的是什麼東西?
以各類工業產品為主,尤其是武器裝備、民用鐵製品、布匹這種競爭力極大的工業產品,此外傳統的絲綢、瓷器這些也是傳統的輸入產品。
這種貿易模式,對於大楚帝國而言是最想要的貿易模式。
實際上大楚帝國和安南王國、緬甸王國簽訂的貿易協議也差不多,至少從表麵上來看是非常公道的,遵循的是雙方彼此放開市場。
但問題的是……大楚帝國才是貨物輸出國,而且還是工業產品輸出國。
而這些土著國家能夠給大楚帝國提供的產品並不多,有的也是很廉價的東西。
大楚帝國從他們手中進口工業原料乃至糧食、木材這些廉價的大宗貨物,然後賣給他們高附加值的工業產品乃至奢侈品。
這個過程裡,大量的財富向著大楚帝國流入,為大楚帝國國內的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燃料。
這,才是羅誌學想要的國際貿易模式。
至於和西方殖民者一樣,控製航線以追求貿易本身的利潤,說實話羅誌學都看不上……
這一點從大楚帝國控製的幾個海外殖民地乃至廣州等幾個通商港口,都是敞開了歡迎各國商船前往貿易就可以看的出來。
隻要大量工業產品能夠出口,然後賣給那些土著,帝國才不管誰把這些貨物運輸出去呢。
這一點上,荷蘭人感受頗為深切!
最近幾年來,尤其是最近兩年大楚帝國在東南亞地區裡是大肆擴張,並且幾乎毫不掩飾對掌控馬六甲海峽的野心。
按照這麼來說,其實荷蘭人是受到了利益損失的。
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大楚帝國在海外大肆擴張,並且強勢撬開了東南亞地區絕大部分地區的市場,逼得當地勢力不能對大楚帝國的貨物進行抵製。
如此情況下,荷蘭人他們發現自己還能賺的更多……
他們從大楚帝國的廣州、鬆江、泉州、寧波等幾個通商港口裡購入大楚帝國的各類貨物,然後運輸到東南亞各地去販賣後,沒有了當地土著官方力量的阻攔,貨物幾乎不用擔心銷量。
畢竟大楚帝國的貨物除了絲綢為代表的各類奢侈品外,其他的貨物一向來都是以物廉價美而著稱。
以最大眾,並且最受歡迎的布匹為例子,大楚帝國的布匹在東南亞地區的售價為,要比印度布降低至少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價格,而且質量還更高。
同樣也比東南亞當地的土布質量更好,價格也更有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