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公斤就是都能吃飽飯,並開始追求吃得好,所以再往上就是增加肉食禽蛋等供應量,追求所謂的飲食質量。
而大楚帝國如今的人均糧食水平呢?
全國範圍內的數據沒有,以目前的數據統計根本沒辦法完成這種大範圍的數據統計,而特定某個地區的數據。
在承順十二年的時候,蘇州府人均糧食有三百三十公斤左右,不出意外的話,這也是大楚帝國裡的最高水準。
江北徐州府,人均糧食兩百五十公斤。
山東濟南府,人均糧食兩百七十公斤。
而陝甘地區更糟糕一些,很多地方地方隻有兩百公斤左右。
大概上,就是少數地方處於大饑荒狀態,大部分地區處於小規模饑荒狀態,少數富裕地區處於營養不良狀態……
至於人均四百公斤的地區,不好意思……一個都沒有。
當然了,之所以沒有出現少數人均糧食產量不足的地方導致大規模餓死人,純粹是因為有大楚帝國糧食總公司,他們在全國範圍內到處調運糧食,維持糧價穩定,並確保糧食產量不足的地方避免大規模饑荒。
最後算下來,大楚帝國的人均糧食水平,羅誌學估計撐死了也就兩百六十公斤左右的水準。
而這個水準,是要餓死人的。
當羅誌學仔細了解到了糧食產量等問題後,就在看似一片繁華的作秀裡,看到了觸目驚心的情況。
這也直接促使了羅誌學改變了想法。
而羅誌學一改變想法,也意味著大楚帝國的國策有所改變,同樣也是羅誌學下定決心耗費巨資進行黃河人工改道工程,擴大東南亞擴張並推行移民的主要原因。
而這兩項,也分彆代表著羅誌學嘗試提高人均糧食水平的重要決策。
對內,繼續進行開荒,擴大耕地麵積,修建各類水利設施確保更多的糧食產量。
對外,擴大糧食進口,不管是通過直接從土著手中進口,還是自己移民過去開辟糧食種植園等等,總之就是要弄糧食回來。
如此也就導致了承順十三年十二月,這一年結束之後,大楚帝國頒發了一係列鼓勵移民的政策。
以馬來半島上的帝國第一塊大麵積殖民地‘北甲地區’為主,再加上曼穀地區、九龍府地區為輔,這些南洋地區的殖民地都是屬於平原地區,可開發耕地眾多,氣候良好,甚至可以一年三熟。
大楚帝國之前接管了這些地方後,其實國內除了商人以及官方人員外,並沒有多少普通人去。
現在,帝國官方開始鼓勵民眾前往!
並敲定了數大鼓勵政策。
首先是免船票,隻要你願意去南洋,可以免費乘坐官方船隻前往,目前主要是乘坐海軍船隻前往,反正海軍三天兩頭跑南洋進行各種訓練和巡邏,順帶帶移民過去也方便,同時官方還準備搞一些專門的客運船隻,充當海外移民用船。
其次到了地方後,免費分發一定數量的土地,並且免除農業稅三年,半稅兩年,免息長期貸款的方式提供糧種以及農具、簡單的住房,開荒收獲之前的口糧。
移民們要做的就是收拾好家當,坐上移民船隻下南洋。
剩下的,官方都給你包圓了。
而官方付出這麼大的成本是為了什麼?
為了降低國內的糧食壓力。
同時移民過去後能夠在海外種植更多的糧食,而這些地方的糧食產量都很高,回過頭來又能向國內輸入糧食。
這幾年大楚帝國就和暹羅王國方麵展開了大米貿易,大楚帝國方麵自然也能夠在自家的殖民地裡展開糧食貿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