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六百一十一章彭三宇的戰爭楚軍來勢洶洶,而且又跟個刺蝟一樣集中在一起行動,這讓哈密方向的主持大局的卓特巴巴圖爾頗為無奈。
想要伏擊打一波的預想落空了,而死守哈密的話又不太靠譜。
隻能是一邊派人向尹寧求援。
不過就和楚軍無法在嘉峪關一線,乃至整個河西地區都無法部署太多兵力一樣,準格爾人同樣也沒有辦法在哈密地區部署太多的兵力。
還是那句話,人要吃飯,騾馬也要草料供應!
哈密那地方的綠洲就這麼大點,供應幾萬人馬就已經很吃力了,再多的話,那就需要從其他方向調集糧草過來了。
而對於準格爾而言,調集糧草也同樣麻煩,他們可沒有大楚帝國這樣擁有完善的後勤供應體係。
對於他們而言,行軍打仗的後勤供應,就是趕著牛羊一起行軍,後勤補給線……人家就沒那玩意。
這也是遊牧民族在戰爭中的一大優點,那就是沒有必守之地,也沒有後勤線需要維護,他們都是趕著牛羊,拖家帶口一邊放牧一邊打仗。
哪怕準格爾部通過南征北戰,實際控製了大部分區域,也算是建立起來了比較初步的封建統治體係,但是骨子裡,其實還是遊牧民族的那一套。
如此情況下,你讓準格爾人在哈密部署大軍,那不現實……
卓特巴巴圖爾也沒指望後方能有多少援軍,但是總得求援,把情況通報回去,而且還得提前給後頭的老頭子打個預防針:楚蠻子來勢凶猛,說不準我要擋不住跑路……
留在哈密和楚蠻子死磕?
開什麼國際玩笑,他卓特巴巴圖爾從來沒這種想法。
能乾就乾,乾不過就跑路,這沒啥好丟人的,他們遊牧民族一向來都這麼乾,隻要手底下的部眾在,天大地大去那裡不能混啊。
說到底,卓特巴巴圖爾他就不是單純的軍事將領,而是一個準格爾部內部一個分支部落的首領。
部落首領考慮事情的出發點和尋常將領是不一樣的,和對麵楚軍的廖洪坡陸軍中將的思維模式,那更是牛馬不相及。
廖洪坡中將為了避免被伏擊,避免分兵出現意外,從瓜州開始就集中了兵力前進。
但是雖然兵力集中了,但是第四騎兵軍的行軍速度卻是並不慢,保持著每天三十多公裡的前進速度。
畢竟出征哈密的楚軍裡騾馬數量眾多,即便是作為步兵師的第二步兵師,也是配屬了大量的騾馬,士兵們行軍的時候,完全可以把武器等個人隨身輜重放在馬車上,士兵可以無負重輕裝徒步。
這種情況下,步兵的行軍速度,尤其是中長距離的行軍速度將會比單騎單馬的騎兵還快……
因為這些騎兵們,都還得自己背負武器輜重徒步行軍呢……至於戰馬,那是大爺,行軍的時候,騎兵將領恨不得讓手底下的騎兵背著戰馬行軍!
當然了,那些單騎雙馬,甚至單騎三馬的騎兵不在此列,他們的奔襲速度可要快得多。
尤其是第二十三騎兵團這種單騎三馬的精銳騎兵部隊,騎兵的負重都是由役用馬馱著走,還有一匹普通的乘騎用馬可以讓騎兵們走累了的時候,偶爾騎著走,如此情況下還能夠讓主戰馬始終保持無負重,以保持戰馬的體能。
不過這種單騎三馬的騎兵部隊,花費也遠遠超過單騎單馬的騎兵。
因為單騎三馬耗費昂貴,因此哪怕是第六騎兵師這種戰備甲等師,也不是說所有騎兵部隊都是單騎三馬,隻有第二十三輕騎兵團以及第二十一胸甲騎兵團才是單騎三馬,另外兩個輕騎兵團則是單騎雙馬。
第十三騎兵師以及第十四騎兵師,則是隻有各自的胸甲騎兵團才單騎三馬,餘下的輕騎兵團都是單騎雙馬。
所以彆看西征的楚軍一共也就四個師,總人數才三萬人出頭,但是整個第四騎兵軍擁有的騾馬達到了四萬多匹。
這騾馬比人還多!
這麼多騾馬,耗費自然也是非常龐大的!
其耗費要是放在普通的步兵部隊裡,能夠供養十幾萬大軍了。
但是你不帶這麼多騾馬又不行,畢竟楚軍麵對的也不是尋常的農耕民族,而是遊牧民族,人家騾馬成群,從小就長在馬背上,機動力爆表。
你機動能力要是跟不上,傻乎乎跑到塞外和他們打仗,這基本是自尋死路。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北伐打遊牧民族,並且能夠獲得勝利的時候,基本都是中原王朝實力強悍,擁有龐大的戰馬來源,能夠組建起來強悍騎兵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