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
承順十四年十二月,經過了一個多月的爭吵後,陸海軍方麵終於是敲定了軍費分配以及出兵分配任務。
在這一次陸海軍合作裡,充分體現了拿多少錢辦多少事的原則。
陸軍和海軍方麵,根據自己動用的兵力多寡,軍費成本高低進行軍費分配以及後續的戰利品分配,講究的是一個童叟無欺。
《鎮妖博物館》/a
根據雙方敲定的作戰計劃,海軍方麵將會負責海上運輸以及護航,同時負責負責在海上擊敗柔佛王國的海上力量以及阻擋荷蘭人可能發動的軍事乾涉。
同時海軍還會派遣一個陸戰團從馬來半島最東部的柔佛王國控製區,也就是獅城一帶進行登陸並掌控該地,而此地也就是後世的新加坡。
掌控該地,再加上必要的海軍支持,就能夠掌控馬六甲海峽最東端的通道。
如此是為了確保大楚帝國的海上力量能夠安全的通過馬六甲海峽,以支援後續在馬六甲城以及整個馬來半島地區的作戰。
甚至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其實馬來半島的其他地方都沒有新加坡重要,因為新加坡所臨近的馬六甲海峽最東端,是整個海峽裡最狹窄的地方,同時還存在著一片小群島,即廖內群島,這片群島和馬來半島東部地區一樣,目前歸屬柔佛王國控製。
基於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馬六甲海峽東端的重要性,這個柔佛王國很自然也就成為了大楚帝國的敵人。
因為柔佛王國目前掌控著馬六甲海峽東端,不把他們乾掉大楚帝國就無法控製這一地區,不控製這一地區,也就談不上保障進出馬六甲海峽的安全。
相對來說,倒是馬六甲海峽的其他地方,比如說如今頗受葡萄牙人,荷蘭人重視的馬六甲城,大楚帝國方麵其實對之興趣倒是不大。
唯一的興趣就是殺進去,然後抄沒此地的諸多財物以補貼軍費開支。
至於把這裡建設為龐大的港口,駐防重兵之類的則是興趣缺乏。
因為馬六甲城所在的馬六甲海峽,已經非常寬闊,已經很難進行全麵的封鎖了,遠不如直接在馬六甲東端進行封鎖更有效。
在馬來半島戰役發起之前,大楚帝國就已經敲定了未來要在獅城建立一個龐大的中轉港口以及海軍基地的計劃。
有了獅城,在加上大楚帝國在馬來半島西海岸的海軍基地,就能夠一東一西,保障馬六甲海峽的安全。
如此也就有了海軍將會派遣一個海軍陸戰隊團在獅城登陸,並控製該島的作戰計劃。
是的,獅城,其實是一個島嶼……並沒有和馬來半島直接陸地接壤,中間還隔著一條小海峽‘柔佛海峽’,這條小海峽也是往來南海和印度洋之間的主要航道。
海軍方麵的作戰計劃還是比較謹慎的,並沒有第一步就選擇在馬來半島登陸,而是選擇在獅城登陸,然後控製該島嶼,並依托海峽為天險防止柔佛王國的反補。
隻要讓大楚帝國海軍在獅城的登陸初期穩住陣腳,那麼依靠一整個陸戰團的力量以及海軍戰艦的輔助,柔佛王國彆指望能夠反攻拿下獅城,哪怕是荷蘭人參戰加入其中也是不可能奪回獅城。
而控製了獅城後,大楚帝國的海軍戰艦就能夠在獅城停泊,補給,休整,並利用獅城的港口作為海軍基地,就近在附近海域進行作戰。
如果沒有獅城作為海軍基地的話,那麼大楚帝國海軍的每一次作戰都隻能從北甲或者乾脆是金蘭灣出發,跨越遙遠的距離和柔佛王國或荷蘭人東印度公司的艦隊進行交戰了。
一個搞不好,那是要完蛋的。
海軍方麵的晉升,羅誌學是表示讚同甚至欣慰的。
因為和陸軍方麵在武器裝備領先其他軍隊不一樣,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其實在技術上沒能做到領先,頂多就是數量多而已。
並且人員上的技術優勢也不見得有。
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采用的還是風帆戰艦,使用的也是前裝火炮,頂多就是多裝備了榴彈而已。
從火力上來說,其實也沒有太大的絕對優勢。
這種情況下,哪怕自家戰艦要更多,但是也要防止出現意外,不能盲目自大。
相對於海軍那邊的小心謹慎,陸軍方麵就簡單多了,按照作戰計劃,陸軍方麵將會派遣一個師參與作戰,也就是陸軍第五師。
該師早期部署在雲南地區負責對緬甸方向的作戰。
隨著大楚帝國開啟南洋戰略後,陸軍高層把第五師、第十三師、第十四師擬定為海外作戰主力部隊,並對上述三部進行渡海登陸作戰、熱帶雨林等作戰任務進行針對性的適應性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