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順十五年,隨著大楚帝國工業界的冶煉技術進一步發展,搞出來了大冶攪拌法後,大楚帝國得以能夠大量工業化生產對整個工業發展而言極為重要的低碳鋼。
這也是直接帶動了國防工業的發展!
海軍方麵最先跟進,在秋天的時候率先提出了采用鋼鐵取代木材,作為戰艦的部分承重結構使用。
試圖利用鋼鐵的優秀性能,來獲得比木材更加優秀的一係列承重性能,繼而推動戰爭的整體性能發展,比如利用熟鐵的優秀性能,建造更加大型化的戰艦,比如三千噸以上甚至更大噸位的戰艦。
同時利用鋼鐵的優秀性能,在保證船隻結構強度的前提下,儘可能的進行減重。
這聽起來似乎很奇怪,畢竟木頭要比鋼鐵輕,為什麼用鋼鐵建造船隻反而更輕,道理很簡單的,那就是如果要確保一定強度的話,比如戰艦的船肋對強度要求就非常高,而木材自身性能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保證強度,就需要更粗更厚的木材,並且鋪設更加密集的船肋。
木材本身雖然更輕一些,但是為了保證船隻的強度,卻是需要更多的木料。
而熟鐵雖然更重,但是強度更好,可以使用更少的熟鐵就確保船隻的整體強度。
當然了,這也對鋼鐵冶煉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生產出來的熟鐵零部件具有更高的性能,並且在確保強度和韌性的前提下,還要保證可加工性……
也就是含碳量要控製在一定的水準,不能太低,那樣性能無法保障,也不能太高,太高的話以大楚帝國目前加工能力無法進行加工……
所以這就很矛盾了,哪怕是鋼鐵廠能夠生產出來更加優秀的高碳鋼,但是也用不了……因為根本就無法對高碳鋼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加工。
所以,材料的含碳量多寡,要取決於加工水平以及應用需求,不能隨便來的。
這也是大冶鋼鐵公司生產的熟鐵有十幾種不同規格的緣故,不同行業對鋼材的強度、韌性、可加工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而零部件的大小也直接影響到了加工水準。
越是大型的零部件加工起來就越是困難。
當然了,這些也都是因為大楚帝國的整體冶煉水平還是比較有限,比如爐溫這一明顯指標,經過了十幾年折騰後才勉強做到一千四百度。
如果能夠把爐溫做到一千五百多攝氏度,那就不用那麼麻煩了,直接搞出來純鐵水,因為鐵的熔點就是1538度。
搞出來純鐵水後,後續就簡單了,完全可以根據材料的需求來進行滲碳操作,適當添加碳元素就能夠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鐵碳合金,也就是鋼。
到時候你要低碳鋼就有低碳鋼,要有高碳鋼就有高碳鋼。
而且還能根據需求添加其他亂七八糟的各種元素,製造出各種不同的鐵合金材料。
此外,爐溫達到要求後,就能夠采取直接澆鑄成型,以獲得性能滿足要求的大型鋼鐵零部件,而不是和以往一樣隻能得到硬而脆的生鐵……
尤其是超大型鋼鐵零部件基本隻能依靠澆鑄成型,而大型鋼鐵零部件的生產加工水平,往往也代表了一個國家重工業的基礎能力。
哪怕是後世裡,也隻有少數真正的重工業強國,才能夠直接澆鑄那些動不動就幾百噸重的超大型零部件……不說幾百噸,就算是幾十噸的澆鑄能力也不是什麼國家都能玩得轉的。
至於如今的……大楚帝國,距離這個程度還需要走很久的道路,至少目前來說還無法做到,他們連最基礎的爐溫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無法徹底的融化純鐵呢。
所以他們隻能采用更加原始的辦法,先搞出來含碳量更低的低碳鋼在進行澆鑄或鍛造,並在後續過程裡適當通過添加碳元素來提升性能。
但是不管怎麼說,大楚帝國還是初步解決了剛才的量產問題。
為此,海軍也正是啟動了鐵肋木殼船計劃,這個計劃裡不僅僅要探索研究鋼鐵作為船隻承重結構,尋求進一步提升\戰艦性能,降低成本的任務,更要承擔取代以鋼鐵取代木材作為船肋的重任。
而這一點,倒是和性能什麼的沒有關係,隻要是因為大楚帝國海軍使用的戰艦以及大型武裝商船,清一色的是新船型,而這種新船型是根據蓋倫船型改進而來。
這種船型好壞先不去說,但是他們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船隻框架裡,是有大量船肋存在的。
而這些船肋並不是平直的,而是帶有彎曲幅度的。
由於木材的可塑性很差,因此很難把原本筆直的木材搞成彎曲的,隻能是選擇天然就存在一定彎曲的木材作為船肋材料所用。
可以想象的,這種材料很不好找,而在木材生產過程裡就通過人工乾預的話,,這就需要漫長的時間,不是幾年……幾十年!
艦政部裡就提交過一份報告,說是船肋必須天然的彎木,而本土產量極少,相當一部分還需要從南洋各地搜尋進口,但是數量也不多,哪怕帝國如今已經滿世界搜羅這種天然彎木,但是長此以往,恐怕數年後造艦就湊不出足夠的船肋材料了。
而鐵肋,卻是能夠完美的解決這個玩意。
鋼鐵這玩意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多得是,那麼是造船用的鐵肋要求更高,生產也比較麻煩一些,但還是那句話,這些隻要付出一定代價那麼都是能夠得到解決的。
諸多因素最後都導致了海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鐵肋木殼船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