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六百四十一章是危機也是機遇去年開始的極端反常氣候,讓江西乃至周邊一些地方都遭到了嚴重的乾旱,這也給正處於工業快速發展當中的大楚帝國帶來了一些陰影。
不過也隻是一些陰影而已。
大楚帝國可不是前明或是古時候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生產力極為低下,麵對天災統治者縱然有心救災卻也沒有足夠的能力。
但是大楚帝國不一樣,大楚帝國是一個正兒八經進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帝國,大量機械設備的應用,使得大楚帝國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雖然大楚帝國還沒能解決雜交水稻問題,也沒有能夠搞定化肥問題,但是生產力的提升依舊給農業帶來了極大的助力。
比如更多,更好的農具,農具作為農業生產裡的重要工具,在糧食生產裡的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良好而充足的農業工具,可以讓農民們同時耕種更多的土地,哪怕是在無法提高單位產量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種植更多的土地來提升糧食總產量。
此外大楚帝國的充足國力,也讓大楚帝國擁有了古時候的封建王朝所無法比擬的各項水利設施以及道路等交通設施。
尤其是水利設施更是遍地都是。
如今大楚帝國的水利設施,雖然無法和後世相提並論,甚至遠遠不及,但對比傳統封建王朝也是強了數倍不止。
以這一場旱災而言,如果放在前明那會,哪怕是明初時期的盛世,沒有內亂,朝廷也儘可能賑濟,恐怕也會出現大規模的饑荒,進而導致無數人餓死。
因為以前明時期的生產力,根本無法阻止大規模的糧食絕產,同時也不可能用便捷的方式把大量外地的糧食運輸到災區。
但是大楚帝國卻是可以!
之前修築的大量水利設施,並不是沒有發揮作用,相反前些年修建的大量水利設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要不然話今年很多地方就不是減產,而是顆粒無收了。
依托強悍的水利設施,很多隻是遭到普通乾旱的地區裡依舊能夠依靠蓄水庫、引水渠等方式保證最基本的農作物的澆灌。
一些乾旱嚴重的地區裡,也能夠通過水利設施確保部分農作物的生產,大規模的減產不可避免,但是當地也不至於說全部絕收。
而在這個時節裡,哪怕是保住了部分糧食的收場,那也是殊為難得的,這樣也就不用從其他地方大規模調用糧食了。
哪怕大楚帝國的交通運輸方便一些,但是大規模調運糧食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而調運糧食的基礎,也是得益於大楚帝國那遍布全國的水利設施。
大楚帝國可是大的很,雖然贛中那邊遭遇嚴重乾旱,但是風調雨順的地方也不少,尤其是江南以及湖廣這糧食主產區,雖然降雨量整體也少了一些,但得益於當地的良好水利設施,基本上不受乾旱的影響。
大楚帝國的農業生產,雖然還不具備完全對抗大規模嚴重極端氣候的條件,但是對於一些尋常的洪澇或乾旱卻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而這些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不受影響,那麼就能夠大量的對外供應。
按照擬定計劃,大楚帝國糧食總公司將會從庫存糧食裡抽調大量糧食,然後通過水路運往贛中等受災嚴重的各地,確保當地的糧食供應穩定。
隻要運輸過去足夠的糧食,當地有了糧食,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很好解決了。
大楚帝國有一整套完善的賑濟方案,並且是經過十幾年經驗總結起來的完善經驗。
各種以工代賑項目將會紮堆一樣在災區或鄰近地區裡展開,以招募當地民眾務工獲得收入,再用這些收入去購置糧食公司從外地運輸過來的糧食養活一家老小。
雖然辛苦一些,但是總不至於餓肚子。
同時羅誌學下旨,免多地受災比較嚴重的地區的統一農業稅,同時對受到一定災情影響的地區,也實施有限減免農業稅的措施。
儘可能的減輕受災民眾的負擔,總不能讓他們糧食減產乃至絕收了,還找他們征收統一農業稅不是。
這會讓受災農民們,迅速陷入破產的慘狀。
而大楚帝國官府,就是要儘可能的避免這些受災農民們破產,幫他們熬過這艱苦的一年,以待來年。
除了常規的各種賑濟措施外,官府組織了一批外地的官辦或民辦大企業前往災區定點招工。
當地糧食不夠吃,田地也中不了,外來運輸糧食成本太高的情況下,帝國高層也希望讓當地的一部分富餘人口轉移到工業城市裡去。
這當地人少了,糧食壓力自然也就小了。
對這種事,遼東等地廣人稀裡的企業們最為熱衷,尤其是遼東省裡的那些礦務企業以及冶煉企業還有機械企業們,因為遼東等東北地區的人口總體不足,他們常年都處於招工困難的情況之下,為了解決用工難的問題,他們經常會在官府的組織下,跑到關內人多地少,或者是受災地區裡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