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六百四十五章火車初試探承順十七年,在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搞出來實用性蒸汽機一年之後,經過一年時間的工業化量產研究和生產線建設,大楚帝國終於是推開了蒸汽機大規模實際應用的大門。
並朝著門後的蒸汽時代開始一路狂奔!
先是煤礦行業,再到其他礦務企業,然後是對動力有著極高需求,同時又有較大附加值的重型機械行業、國防工業為代表的一係列先進產業。
最後則是一些對動力有著迫切的需求,但是人蓄無法滿足,又無法利用水動力的地區裡的少數產業也開始使用蒸汽機。
這些產業陸續在半年內的時間裡開始實際應用蒸汽機,其裝機規模以及速度,遠遠超過了大楚帝國高層的預估。
當時工商部根據各行業以及地區的情況,預估的蒸汽機應用規模是五年內能夠達到五百台左右的規模。
但實際情況卻是,僅僅是承順十七年的下半年裡,就陸續有五十多台蒸汽機交付用戶使用,並且交付速度越來越快。
這還是目前的交付數據,如果是看產能以及預估產能的話,那麼就更大了。
三大廠商根據市場反饋而建立起來的生產線,預計年產能能夠達到了七百多台,並且在明年年中的時候就能夠陸續全部完工並投產。
儘管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小型蒸汽機的產能,但問題是當初工商部預估規模的時候,采納的數據也是以中小型蒸汽機為主啊……
初作出預估的時候,還沒有大馬力的蒸汽機呢,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搞出來的樣機是十六匹馬力的蒸汽機,當初進行數據預估的時候,也是以十六匹馬力的蒸汽機為標準進行預估的。
大楚帝國高層當初定下的扶持發展蒸汽機的五年目標,如今看來,恐怕隻需要兩年時間就能夠做到。
因為按照如今的三大廠商的蒸汽機生產線建設情況以及下遊廠商所提供的訂單來看,明年的產銷數據最少也能夠達到五百台以上,甚至有可能會更高。
下遊廠家對蒸汽機的熱情,比帝國工業界高層預估的還要更熱烈一些,尤其是各礦務企業裡,如今最流行的話題就是蒸汽機了。
而且不僅僅是蒸汽抽水機,那些礦務企業們還琢磨著該如何把蒸汽機用在其他方麵。
還是池州煤礦公司,他們先是采購並應用了一批蒸汽抽水機,然後他們就委托了當塗機械公司把後續采購的一台蒸汽機為動力,通過纜繩拉拽的方式把煤炭快速便捷的從礦井裡提升上來。
而不是和以往一樣,隻能依靠人工手推車的方式進行運輸。
為此,就不得不提如今在各礦產又或者一些貨運碼頭裡廣泛存在的軌道馬車了。
很早的時候,羅誌學為了解決港口或物資中轉站裡大量物資的快速運輸,親自提出來使用軌道馬車運輸貨物的辦法。
但是這種軌道並不是鐵軌,更不是鋼軌,而是木軌,上麵運行的車輛也不是火車,而是馬匹拖拉的馬車。
這種木軌道馬車的運輸方式,在大宗貨物的運輸上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不過成本非常高。
因為木軌道在持續高強度使用,同時還風吹雨曬的情況下,哪怕是有各種維護保養措施,也不太耐用,需要經常進行更換。
高強度的保養維護以及軌道更換,導致了這種木製軌道的使用成本其實很高的……這也就注定了不可能大規模推廣鋪開,一般隻會在港口、礦山等有大量物資需要運輸的地方才會搞這種木軌道馬車。
就連在城市裡都無法鋪開搞木製軌道客運馬車……維護成本太高!
後來隨著大楚帝國的鐵產量逐步提升,大楚帝國的部分港口,陸續嘗試用直接鑄造的生鐵條開始搞軌道,這樣雖然一開始鑄造的軌道要更高一些,但是後續維護費用要更低。
而且在鐵軌道上的馬車行駛起來更加省力,還能運輸更多的貨物。
陸續的,大楚帝國裡的諸多礦山以及港口等有著大量貨物運輸需求的地方,都陸續把木軌道換成了鑄造生鐵軌道。
所以說……在大楚帝國裡的鐵軌,是比火車先出來的,而且提前了很早……
近代曆史上也是如此,十六世紀下半業的時候,英國以及德國等地的礦山上就開始使用木軌道,嗯,基本上和大楚帝國的木軌道沒啥區彆。
東西方在先後幾十年裡,都陸續在礦山裡使用木製軌道,以軌道馬車運輸大量貨物,這是曆史發展的一種必然性,是現實需求所催生的結果。
隻不過原時空裡的歐洲,大概要在十八世紀下半夜,才會因為鐵價格大跌,鐵廠老板才把賣不出去的鐵臨時澆鑄為鐵條取代木軌自用,還準備著等鐵價上來後再把鐵軌再賣掉呢,結果發現鐵軌道比木軌道更好用……而且因為鋼鐵產量持續大量增加,導致鐵價格持續保持低價,導致鐵軌道的全壽命費用,反而比木軌道的費用還要更加低廉,再加上運輸量還更大……多方麵的結合綜合起來,也就拉開了大規模鋪設鐵軌道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