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重炮團的二十多門兩百毫米的短管榴彈炮,開始發出巨響,朝著城內投射分量十足的炮彈。
還有眾多一百七十毫米的攻城炮和一百五十毫米的輕型榴彈炮同樣也加入了炮擊的作戰序列。
這樣一來,光是大口徑榴彈炮就足足有六十多門,這些榴彈炮所發射的榴彈,在巴達維亞城的各處城防工事裡不斷的爆炸著,偶爾還會有炮彈飛越城頭落在城內的普通區域裡,部分爆炸還引發了火災。
巴達維亞城,在炮擊開始之後就變成了滿目蒼夷,讓人不忍直視。
至於城頭上以及城外部分突出部工事上的荷蘭人守軍,更是在早期的炮擊裡死傷慘重。
哪怕是他們針對楚軍的猛烈榴彈炮擊,也構築起來了一定的防炮工事,但是終究是蠻好用真正和大楚帝國的軍隊交過手。
他們原本以為已經很牢固的防炮工事,在楚軍的大口徑榴彈麵前根本就沒有什麼作用。
甚至整體的防炮工事的強度,還不如當年的明軍或東擄人……人家明軍或東擄可是真的天天挨楚軍的炮擊,這被打痛的次數多了,自然也就對防備榴彈炮擊無比的重視,構築起來的防炮工事一個個都跟烏龜殼一樣,以至於楚軍後期和東擄人作戰的時候,都不得不拉著幾百門火炮上去打仗……
光有榴彈還不行,然後還得弄上一票大口徑的加農炮,比如130毫米加農炮。
最後還得頻繁動用重甲突擊隊,在炮擊之後出動這些重甲突擊隊來殺傷敵人,奪取陣地。
但是當東擄人被楚軍乾掉之後,楚軍其實已經沒有在遇到過什麼真正高度重視,並作出充分防備的對手了。
準格爾也好,俄羅斯人也好,又或者是那些東南亞各國土著國家,他們對大楚帝國的火炮優勢認識的都不是很充分……雖然都會有所準備,但是這種準備嚴重不足。
如今的荷蘭人也不例外,他們也知道楚軍的火炮強悍,也知道楚軍的榴彈很厲害。
為此他們也做出了應對,構築了不少的防榴彈的工事。
但是這種防備,隻是他們心中以為的充足而已……而真正麵臨六十多門大口徑榴彈轟擊的時候,這些防禦工事就跟紙湖的一樣。
尤其是他們的兩座海防炮台,雖然為了防備楚軍構築了非常堅固的防禦工事,但是真正遭到炮擊的時候,他們露天布置的火炮陣地依舊遭到了慘無人道的覆蓋式炮擊。
他們的大量炮手直接就死在了這種覆蓋式炮擊當中。
誰讓他們的炮台是露天布置不說,而且還沒有環形工事用來防備衝擊破或彈片。
露天環形火炮工事,這玩意連當年的明軍都知道搞,但是荷蘭人就是不知道……
主要原因還是荷蘭人沒挨過榴彈,……但凡挨過一次,也不至於傻乎乎的這麼挨炸,隨便搞幾個沙包堆疊起來,榴彈的殺傷效果都不會這麼好。
但是荷蘭人沒有!
所以他們的第一座岸防炮台在第一天的時候,其炮手就已經傷亡慘重,繼而導致大量火炮還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就啞火了。
這炮手都死傷慘重了,光有個火炮有什麼用。
而隨著第一座岸防炮台被打啞火後,陸軍的一個步兵團直接就打了上去,經過半天激戰後最終攻占了荷蘭人的右側炮台。
隨著這座炮台被楚軍攻占,接下來的局勢對荷蘭人就更加不妙了。
因為楚軍南洋艦隊的戰艦沒有了右側炮台的威脅後,都直接靠近右側海岸抵近炮擊,為陸軍提供強大火力支援,並對巴達維亞城的城區直接進行覆蓋性的炮擊。
第十四師的炮兵部隊,在當天下午就把二十多門115毫米野戰炮拉倒了右側炮台上,利用右側炮台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對巴達維亞城進行了全麵的覆蓋炮擊。
這個時候,楚軍的炮火,已經覆蓋了整個巴達維亞城。
從港口到城區,都能夠做到全麵的覆蓋。
這個時候,其實城內的荷蘭人守軍的繼續頑抗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第二天傍晚,楚軍第十四師攻克巴達維亞港的左側炮台,而這也是荷蘭人在巴達維亞城裡的最後一座主力炮台。
這座左側炮台,說起來還是在大楚帝國威脅加大後,荷蘭人為了進一步保護巴達維亞城修築起來的新炮台,經過持續加強以及戰前的緊急補充後。
部署有大小三十多門火炮,其中不乏二十四磅加農炮這種艦載重型火炮,十八磅和十二磅的火炮就更多了。
同時因為炮台的射界極為開闊,不單單能夠對海射擊保護港口,同時還能對陸地射擊保護城池。
但是這樣一座至關重炮的炮台,也是在楚軍展開進攻後的第二天就宣告了失陷。
甚至,楚軍拿下這座炮台都沒有付出太大的代價!
進攻的時候除了動用大口徑榴炮覆蓋炮擊壓製敵軍火炮外,楚軍步兵還挖掘了交通戰壕進行推進,在推進的過程裡並沒有受到實際的損失。
等到了推近後,楚軍的步兵們就會采取密集射擊,110毫米超輕型短管榴彈炮,乃至投擲手榴彈等方式發起最後幾十米的進攻。
等火力壓製敵人後,直接端著裝填了子彈,同時上了刺刀的步槍衝出去……衝出去後對著守軍先來一槍,然後直接上去拚刺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