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順二十六年夏七月,印度半島。
大楚帝國印度巡撫治下戈河縣,這是一個位於印度半島東海岸的小港口城市,這是在承順十六年的時候,就由西洋貿易公司的前身之一:南洋武裝貿易公司所占領的一個小港口城市,剛好位於戈達瓦裡河的出海口附近。
通過戈達瓦裡河可以深入印度半島的中部地區的腹地,同時這地方也是剛好位於印度半島動海岸的中間位置,因此當年南洋武裝貿易公司在承順十六年的時候就在這裡和當地的土著們進行了交涉,先是建設了商棧,然後又通過租界的方式擴大了區域。
等到後來更是通過一場小戰爭,直接逼迫當地的土著簽署了永久租借條約,把港口本身以及周邊數百平方公裡的土地,主要是河口兩岸的土地永久租借給了西洋貿易公司。
這種永久租界,其實和直接割讓領土其實也沒什麼區彆了。
隨後大楚帝國就在這裡設立了戈河口縣,正式建立起來了在當地的行政統治,這地方雖然不是大楚帝國在印度半島上的第一片殖民地,但卻是大楚帝國在印度半島第一個建立縣級行政機構的地方。
隨後大楚帝國設立印度巡撫,印度巡撫的駐地就是在這裡,負責管轄大楚帝國在印度半島以及西亞等地大大小小二十個個殖民地,同時負責和印度半島,西亞,北非等地區的往來事務。
同時這裡也是大楚帝國陸軍印度派遣軍司令部所在,大楚帝國海軍印度洋艦隊司令部所在。
\成為了印度巡撫駐地後,戈河縣也是迎來了比較大的發展,彙集了不少大楚帝國的行政官員以及移民,此外也少不了西洋貿易公司以及軍方的駐軍人員。
為了確保這片地方的戰略安全,大楚帝國印度的印度派遣軍,常年在這裡駐紮有三千多人的兵力,此外西洋貿易公司也有兩千多人的武裝雇員駐紮在這裡。
這裡還是印度洋艦隊的重要海軍基地所在。
發展到今天的戈河城,已經擁有了總數六萬多人的軍民,乃是大楚帝國在印度半島裡人口最多的一個殖民地,相對來說,其他地方的人員都要比較少一些。
\今天,這個大楚帝國在印度半島上最重要的殖民地城市迎來了一支很特殊,並且龐大無比的艦隊!
一大早,港口附近的人口就看見了遠處海麵上出現了多艘船隻的身影,而一些熟悉船隻的人在很遠就能夠看的出來,來的這幾艘船不是什麼商船,甚至連武裝商船都不是,而是那種專門的戰艦。
並且是大楚帝國的戰艦!
大楚帝國的戰艦,除了早期建造的一些戰艦外,後麵建造的戰艦,哪怕隻是風帆戰艦也很有辨識度,和歐洲的風帆戰艦有極大的區彆。
首先是船體普遍要比通噸位的歐洲風帆戰艦更加修長一些,這是大楚帝國的戰艦更加注重航速以及機動性,普遍采用大長寬比建造軍艦的緣故。
不過更重要的是大楚帝國的戰艦,上層建築普遍低矮,一些極度注重航速的巡洋艦,甚至采用平甲板的船體。
不像是同時代的歐洲戰艦一樣,往往有著比較高大的上層建築。
這裡也不是說大楚帝國的戰艦設計更好,而是對海戰戰術的選擇不同而導致的結果。
同時代的歐洲海軍,打仗的時候雖然也使用艦炮對轟,但是受限於艦炮的射程和威力有限,很多時候依舊會出現大規模的接舷戰。
而在接舷戰的時候,戰艦的高度優勢就很重要了。
但是大楚帝國海軍因為更加注重艦炮的作用,過去十多年來奉行的在海戰中直接使用艦炮摧毀敵艦,嗯,不是擊沉,而是摧毀,使得敵人喪失戰鬥力。
之所以如此,哪怕是因為大楚帝國海軍的艦炮技術更好,射程更遠,命中精度更高,威力也更大。
最關鍵的是大楚帝國海軍的艦炮,大規模采用新式榴彈,這些爆炸榴彈能夠給敵艦的上層建築以及帆裝造成毀滅性打擊。
依托榴彈,大楚帝國海軍有信心在海戰中把敵人的帆裝摧毀,同時大量殺傷敵艦在甲板以及上層建築上的有生力量。
\如此情況下,大楚帝國海軍自然就更加傾向於裝備更多的艦炮,而不是抬高上層建築了。
而要裝備更多的艦炮,那麼就要降低船隻的重心,因此也不能搭建太高大的上層建築。
同等噸位下,大楚帝國的戰艦要比歐洲同行們的戰艦搭載的火炮數量更多,也是因為這一點。
長寬比,低矮甚至沒有的上層建築,這是大楚帝國之前眾多純風帆戰艦的重要特征。
但是今天過來的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和以往的那些純風帆戰艦也不一樣,因為這幾艘戰艦的船體上,竟然有著一根高聳的煙囪。
\港口裡一些有見識的楚國人倒是知道,這來的是蒸汽戰艦,不過沒見過蒸汽船隻的人倒是有些驚訝了。
蒸汽船隻這東西,儘管在大楚帝國本土裡已經相當普及了,但是在海外還是比較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