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七百五十三章招商:大展宏圖王圖本身就是個有野心的人,而在金陵城翰林院秘書處任職的經曆,不僅僅增加了他的見識,更加增長了他的野心。
曾經在頂級政壇看見過高層風雲的他,無時不刻都在想著重返帝國的政壇中心金陵城。
而這種重返金陵城,並不是說單純的返回金陵城任職,如果隻是返回金陵城擔任普通職務的話,其實以他的關係人脈早兩年就能夠回去了。
但是他不願意啊!
他所期待的重返金陵,是以帝國高官的身份,擔任的是權重職務。
而不是以中級官員回去,成為金陵城裡無數中低級官員裡不起眼的一個。
那可是金陵城,三品官員都不起眼,四品五品滿地走的京師。
最起碼,王圖也希望以三品的身份返回金陵城當一個司長。
最好是能夠在地方上直接混到布政使乃至巡撫職務,然後以封疆大吏的身份調回京城。
正是抱著這樣的野心,王圖才會心甘情願的窩在河源這個窮鄉僻壤的粵北山區裡一呆就是多年。
並且不出意外的話還會繼續待上幾年時間,直到以河源知府的身份做出來卓越的成績,最終才會走。
王圖目前的目標非常簡單,那就是把河源這個粵北山區發展起來,充當自己從政生涯裡的一大亮眼政績,以此為憑借進入高層的視野。
畢竟王圖是一個傳統的文官,並且還是在地方上擔任地方主官的文官,對於他而言,沒有什麼政績把一個窮鄉僻壤發展起來更加耀眼的了。
這其實也不是王圖的獨有想法,實際上帝國裡很多前途閃亮,甚至有背景有關係的年輕官員們,都會選擇到窮苦地方裡當上一段時間的知縣等基層職務。
一方麵是主動到窮鄉僻壤任職,容易給上頭的大老們留下好印象。
另外一方麵嘛,窮地方雖然發展困難,但是基數也低啊,隻要操作得當,那麼很容易就出政績了。
畢竟不少主動跑到窮鄉僻壤任職的年輕官員,那都是背景強大,資源豐厚的,以他們自身的人脈關係就能夠給當地拉來財政扶持或者是外來的投資,而這些財政扶持和投資如果對於經濟中上等的地方而言,那不算什麼。
比如上海縣那破地方,哪怕是你能夠拉著大型企業去投資一家數十萬級彆的大型工廠……對於當地的經濟總量而言,連個泡都冒不起來。
甚至很多人都不會覺得這是你的功勞,而是上海縣自身的優勢吸引了企業過來投資。
然而如果是河源州這樣的窮地方,你要是能夠拉來一家投資數十萬的大型項目,那分分鐘就能夠帶動當地的經濟迅速發展。
後續操作的好,完全可以打造出來一個小規模的經濟產業鏈,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進而全麵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然後當地的經濟數據的增長比例,那可就會非常亮眼了,幾十個百分點甚至翻倍增加那都是有可能的。
這是什麼?
這就是政績啊!
而上頭也樂於看見這種情況的出現,就和當年王圖下放到惠州府鍍金鍛煉的時候,惠州府的知府一看他是來鍍金的,二話不說直接把他安排去了最窮最苦的河源州。
過渡了幾個月後,當時的河源知州和他交流過後,又把他安排到了河源州裡最窮最苦的和平縣擔任知縣。
當年的和平縣屬河源州,而河源州還是惠州府的府隸州呢。
這可不是為難王圖,而是希望王圖能夠憑借自身的人脈資源,背景關係為和平縣帶來外來的投資或者是從省裡乃至金陵城裡獲得財政的扶持,繼而改善當地的民生經濟。
物儘其用嘛,對於如何使用從上頭拍下來鍍金督練的人,地方的官員們早已經有了一整套完善的潛規則。
你來鍍金可以,去最窮最苦的地方,然後使用你自己的人脈關係發展地方,幾年後你有了政績一路高升,地方也有了經濟發展,兩全其美……
當然了,如果你的背景關係不夠硬……搞不來扶持資金或項目,那麼就一輩子在窮鄉僻野裡發黴吧。
因為這不叫鍍金,而是發配!
同樣的職務,對於不同的人自然有著不同的含義。
當年的王圖也是這麼過來的,在和平知縣任上利用自身的人脈關係,硬生生拉來了好幾個項目,進而發展出來了茶葉、茶油的種植和加工。黃豆種植和腐竹加工產業以及其他若乾產業。
為了推廣茶油,他一邊找人吹捧茶油的健康以及營養價值,一邊走高層路線……他特地把當地產出的高山茶油當成土特產禮物,送給自己的諸多好友、周邊地區的官員同僚,省城裡的眾多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