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七百五十七章北巡之安廬羅誌學很早的時候就想要去大江南北各處視察了,但是考慮到出巡的巨大影響,興師動眾,耗費龐大而不得不作罷。闌
古代皇帝也好,羅誌學也好,他們想要出巡的話都是非常麻煩的事。
其隨行隊伍的規模會非常龐大,文武官員可能會達到數千人,並且還會有大量軍人隨行,整個出巡隊伍的規模動不動都是好幾萬人的。
這幾萬人,如果是清一色的軍人也就算了,軍隊行軍嘛,隻要沿途補給跟得上那麼就問題不大。
但是皇帝出巡……各方麵的利益規矩是非常多的。
比如皇帝出巡的途中,沿途所經過的地方都需要行宮以落腳住宿……你總不能讓皇帝去住客棧不是。
這行宮修建起來可不是個小數目,哪怕是可以使用現有的官方或民間等建築改為行宮,然而依舊需要進行修改,以便在禮製上符合皇帝的行宮規格。
而在途中的時候,你不能讓禦駕走在破破爛爛的普通官道上吧,這意味著需要把沿途的道路進行整修,在禦駕經過之前,還需要撒黃土撒水,免的塵土飛揚。闌
這一項項加起來,那麼所需要耗費的經費可不是個小數目,並且耗時也非常久。
因此在鐵路開通之前,羅誌學的外出視察,一般不走陸地,而是走水路比較多……走水路比較快,而且對沿途的壓力也比較小,整體耗費比較小。
如承順十七年,羅誌學首次前往視察浙江地區,其視察路線就是沿著先沿著長江南下前往鎮江,然後通過京杭運河前往蘇州,再抵達杭州。
抵達杭州後,才換乘馬車前往寧波,順帶還視察了駐防在寧波的舟山海軍基地。
但是鐵路開通之後,外出視察就比較方便了,承順二十四年的時候,羅誌學首次乘坐專列視察了鎮江、常州、蘇州、上海沿線。
承順二十六年,羅誌學沿著江南大鐵路西行,視察了當塗、池州、安慶、九江。
這兩次的視察雖然去的地方不多,走的距離也不遠,但是也總算是讓大楚帝國方麵積累了一定的專列出行視察經驗,建立起來了一整套更加完善的視察體係。闌
為此,鐵路總公司方麵打造了多輛專供皇帝出行用的專列,這些專利並不是都在金陵城,實際上在很多地方都有,這是考慮到很多地方的鐵路線,在地圖上看似連接在一起,但是因為江河的阻攔,鐵路並沒有直接貫通,還需要火車渡輪或駁船。
其中的長江就阻斷了大楚帝國的南北鐵路網!
寬闊的長江再加上通航需求,以至於大楚帝國想要在長江大橋上建起來一座跨江鐵路橋困難重重。
從承順十幾年開始就不斷的進行論證,設計,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靠譜的設計方案。
而且隨著時間的過去,長江內通航的船隻噸位越來越大,高度越來越高,也是導致了長江跨江大橋的難度越來越高……
分管長江防洪灌既、航運等事務的協辦大臣許崇之在承順二十七年的新一輪金陵長江大橋論證會議裡,明確要求金陵長江大橋的必須要具備通航萬噸海輪的能力,在豐水期的時候,依舊需要具備通航五千噸海輪的能力。
否則……彆指望能夠通過長江管理總署的審批。闌
這建設一條幾千米長的鐵路大橋,這對於當代的大楚帝國的基礎工程建設能力而言,本來就是意味著超級大的難度了,這還需要加上如此龐大的通航能力需求,這意味著需要極高的通航淨高高度,更長的跨度。
正是因為要求太高,技術能力又暫時跟不上,因此短時間內大楚帝國是缺乏在深水大江河,尤其是有通航大噸位需求的江河上建設大橋的。
如果沒有太大的通航需求,同時水深也不太過分的話,單純的橋梁長一些,那倒是沒什麼太大的問題。
不說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鍛鐵橋梁,就算是石拱橋都能修出來……
可惜,很多重要地段的鐵路大橋,它不能這麼修。
如此也導致了很多地方裡的鐵路線,中間會被江河所阻攔。
如金陵城裡的中原鐵路和江南大鐵路就不能連在一起。闌
同樣的還有漢陽那邊的楚北鐵路,也沒辦法和九衡鐵路相連。
九江的九衡鐵路也沒辦法和江南鐵路相連。
浙北那邊的杭州到寧波的鐵路,也被曹娥江所攔腰而斷。
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早些年的時候鐵路總公司那邊也沒什麼好辦法,直接是在江邊兩岸設立專門的接駁站台,把貨物和旅客通過蒸汽輪船轉運過江,過江後再換乘對岸的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