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七百九十四章曆史看著對麵來襲的數百土著士兵,吳金堂心裡頭很不爽。
對麵的這些土著士兵,手裡頭拿著的火繩槍,長矛,盔甲可都是楚國自己生產並經由早年的東洋貿易公司出口的。
所以心中對於東洋貿易公司早年的行徑也是不由覺得很不爽。
但是不爽歸不爽,仗還是要打的。
作為一個在陸軍裡服役了十年,並曾經兩次被部署到北美洲金山地區服役,做到了上士軍銜後才退役的資深陸軍士兵,吳金堂有著和美洲土著豐富的戰鬥經驗。
他很清楚對麵的這些土著看似拿著火繩槍了,但是打法上海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部落作戰模式,真說起來,這些拿著火繩槍的土著士兵,還沒有南洋的那些土著國家實力強悍呢。
因此哪怕己方隻有五十人左右的兵力,但是他依舊沒有退卻,反而是下令部隊展開了戰鬥隊形。
這不僅僅是己方都是攜帶了馬匹的騎馬步兵,機動力更高,並且能夠在戰鬥不利的時候隨時進行快速撤退。
也不是因為他們退無可退,身後就是鬆溪村,他們的家。
而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信心擊敗來犯之敵。
就對麵的這些土著士兵,吳金堂敢說全殲他們不現實,但是擊潰他們問題不大。
為什麼?
你真當以為吳金堂這些民兵手中的二十一年式火帽擊發槍和人手一把的左輪手槍是假的啊!
更彆說民兵隊裡除了吳金堂外,還有六個退役士兵,分彆擔任民兵隊裡各小隊長等職務。
有這些退役士兵再加上吳金堂這個資深退役上士作為骨乾,不客氣的說帶著這些經曆過頻繁長時間軍事訓練的五十號民兵,彆說打這些沒有章法,武器裝備落後的土著部落士兵了。
就算是麵對同等數量,裝備了燧發槍的西班牙的正規軍,他們都能打一打……反正他們都是騎馬步兵,機動力更強悍,能夠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
五十名民兵,很快就在吳金堂的命令下齊齊翻身上馬展開了戰鬥隊形。
其中第一、第二、第四小隊大約三十多人在正麵一線,還拉著一門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繼續推進。
趙感通所在的第三小隊十二個人則是開始騎馬進行側翼迂回。
此時,對麵的那些土著士兵們也發現了鬆溪村的民兵隊,一開始有稍微的停頓,但是很快就有數十名騎著馬的土著士兵衝了過來,後頭的一大群土著步兵也是手持長矛或火繩槍跟著衝過來。
看這這樣子,似乎是想要趁著絕對的人數優勢主動衝過來打一波。
就在這個時候,吳金堂果斷下令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就地展開準備炮擊。
隻見這門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被迅速展開,這種輕型野戰炮的展開非常的簡單方便。
直接把火炮和前導車分開就行了,雙個炮兵一起動手把分離後的火炮推著進行快速瞄準,同時有一個炮兵牽著馬匹離開,而前導車,同時也是彈藥箱則是被留在原地。
一個炮手直接從前導車的彈藥箱裡拿出來了一枚帶木製彈托的六十五毫米的圓球形實心炮彈還有發射藥包。
為了增加射速,楚軍裡的六十五毫米係列野戰炮,在統一戰爭早期就開始采用定量發射藥包。
這種定量發射藥包,都是提前稱量好一定的發射藥,並用紙包裹好,使用的時候非常方便,直接把整個紙包定量發射藥包裹塞進炮管裡就行了。
采用紙包定量發射藥包,這是楚軍六十五毫米野戰炮的射速能夠達到每分鐘兩發,熟練炮組甚至能夠達到三發的重要因素。
實際上,定量發射藥包也廣泛在楚軍的其他火炮裡使用,一些中大口徑火炮使用的發射藥包,甚至還會采用昂貴的生絲作為包裝呢。
雖然使用生絲發射藥包,價格貴了點,但是和大口徑火炮發射一次炮彈所需發射藥本身的成本相比,其實生絲那點錢不算啥。
而且生絲有個好處就是燃燒的非常完全,發射藥不會出現太多的殘留物,大大減少了陰燃情況,更方便後續的裝填,這對於中大口徑,尤其是艦炮而言非常的重炮。
目前楚軍的中大口徑艦炮的發射藥,基本用生絲包裹的。
陸軍這邊用的生絲比較少,隻有少量長身管的加農重炮使用,大部分野戰炮還是使用廉價易得的紙作為發射藥的包裝材料。
主要是陸軍使用火炮普遍都是中小口徑火炮,同時裝備數量也多,使用也非常的頻繁,彈藥整體消耗量也比較大,因此直到目前為止,陸軍方麵依舊使用紙包定量發射藥包為主,生絲發射藥包極少……當然了,也可以說是窮,用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