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正文卷第八百二十章史無前例的超大軍事采購承順三十四年春,陸軍在緬甸那邊,少有的因為當地的地形以及氣候問題陷入了一番尷尬。
當然了也有當地的土著實權派們並願意放棄權利,普通的土著更不願意失去家園的緣故。
以至於陸軍在那邊打的有些尷尬……正麵作戰對麵那些土著自然是打不過甚至都不敢打的。
但是卻也不甘心不抵抗,把自己的頭顱送給楚軍!
所以總會想方設法進行各種的小規模襲擾作戰。
而戰爭嘛,其實大部分時候並不是雙方數十萬,數萬人的大規模戰鬥,這種規模的戰鬥哪怕是在古代的戰爭裡都比較少見,但凡出現,那基本都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大戰、決戰。
更多時候,其實交戰雙方打的都是零零散散的中小規模的戰鬥,或幾千人規模,幾百人規模,圍繞著城池,交通要道等緊要地方所進行。
當然了打到一定程度的話,大規模的決戰也會出現,上萬人甚至數萬人進行大規模的決戰。
所以中小規模的交戰其實是戰爭裡的常態,甚至是主流。
但是,以往的時候楚軍對外作戰,哪怕是數百人規模甚至隻有百餘人規模的小規模作戰也是占儘了優勢。
因為哪怕是隻有百餘人,楚軍的步兵們也能夠列出線列,使用標準的線列戰術發揮出燧發槍/火帽擊發槍的絕對火力優勢。
再輔以楚軍裡大規模裝備,並且下方到營團級的六十五毫米輕型野戰炮這種輕便火炮的火力。
基本上對上那些還在使用火繩槍兼帶長矛,還處於冷熱交替,甚至是還在使用純冷兵器的土著軍隊無往而不利。
然而緬甸人呢,他們在過去的將近二十年來,已經對楚軍的強悍實力有了充分的了解,再加上這些緬甸人的高層也是很有危機感,早早就預料到了遲早會遭到來自楚國的入侵。
因此過去這些年來也沒有閒著,他們一麵是對楚國恭恭敬敬,答應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條件。
但同時他們也在積極訓練軍隊備戰,並從楚國裡大量進口火繩槍、滑膛炮以及板甲還有一大堆的冷兵器,其主力軍也是清一色的楚械軍。
再加上緬甸人也常年和暹羅以及西邊的土著作戰,作戰經驗還是比較豐富的。
因此相對來說,緬甸人的軍隊戰鬥力不弱。
當然更加主要的還是他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在正麵戰場上絕對乾不過楚軍,所以放棄了正麵戰鬥,尤其是野戰。
隻在一些特殊地形裡進行頑抗死守,同時派遣大量兵力形成一股股小規模的部隊頻繁襲擊楚軍的中小規模兵力乃至後勤輜重。
實際上這種分散兵力的襲擊,如果是放在平坦地形……嗯,甚至都不用大平原這種平坦地形,哪怕隻是丘陵地區裡,楚軍也能夠讓他們知道楚軍吊打周邊各國,靠的可不僅僅是步兵和炮兵,還有強大的騎兵。
奈何緬甸人選擇迎戰的地方,普遍都是在熱帶雨林地區,而且還是山高林密之地,這就讓楚軍強悍的騎兵難以發揮了。
這打來打去,好幾個月過去了雖然看似進展很順利,也連續拿下了眾多大城池,甚至逼近了其首都阿瓦。
在南方的海軍陸戰隊一團兵力,也是在達貢守備部隊的協助下,迅速攻城略地,連接攻陷當地三角平原大量的領土。
但是這些勝利的背後是楚軍的後勤線越來越長,尤其是在北方戰線中,從雲南出兵南下的第八師,其主力部隊已經深入緬甸數百裡。
並且第八師所需要的糧草以及後勤彈藥也不是說在邊境生產就地組織運輸的,實際上從整個雲南地區湊集調運,部分彈藥更是要從外省調運過來,然後再轉運到到緬甸。
其後勤壓力可是非常龐大!
第八師有兵一萬六千餘,作為甲等戰備師,在行軍作戰的時候配屬了大量的騾馬,光是該師直屬的戰馬以及役用馬就達到了一萬多匹。
同時為了保障這些兵力以及軍馬的所需,後方又需要數萬臨時征召雇傭的民夫所組成的後勤團運輸糧草彈藥。
因為山路崎嶇難行,尤其是進入緬甸境內後大部分地區竟然連馬車都無法通行,因此隻能靠著手推車乃至肩挑的方式來運輸糧草。
這後勤運輸本來就非常的麻煩。
而這些緬甸人還三天兩頭搞襲擊……人家也不襲擊你的大規模後勤部隊,他們襲擊沿途的一些小哨站,然後在道路上搞個破壞,比如拆橋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