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楚帝國對這些甲等戰備師的使用上,基本是不動則已,一動就是奔著滅國滅族去的。
第八師、第十四師滅緬甸和暹羅,北美第十六師下屬的新式混成營滅北美土著的一個數千人的部落等等,都是屬於這種情況。
如果不是奔著滅國去,那麼這些甲等師還不如留在國內腹地訓練駐防呢。
因此目前大楚帝國裡的二十幾個戰備甲等師,基本都處於這種情況,一部分駐防在國內腹地的戰略要地,如西安、鄭州、徐州、漢天、九江、廣州、鬆江、天津、沈陽。
還有一部分則是駐防在邊地,如中亞、西伯利亞、南洋。
再有少數一部分則是駐紮在海外領地,如印度、北美、非洲。
不過在真正意義上海外領地的甲等師其實很少的……目前偌大一個非洲,隻有區區一個營的甲等師部隊駐防在馬普托……呢,這個營就是專門奔著當地的黃金去的,充當戰略保護力量。
而印度連帶西亞,這麼大一片地方,所有甲等師兵力加起來才兩個……其中還分調了一個混成營去非洲馬普托駐防!
倒是中亞和西比利亞那邊的甲等師兵力比較多,光是甲等騎兵師就有四個,這主要是當地以騎兵作戰為主,而騎兵部隊的話,大部分能夠作戰的騎兵部隊都是甲等騎兵師,乙等騎兵師的話,機動性差甲等師太多。
大楚帝國裡的甲等師和乙等師,主要的差彆就是配屬的騾馬數量的差彆,由此帶來的機動性差彆以及成本高低。
甲等騎兵師通常為重騎兵單騎三馬,輕騎兵單騎雙馬,同時還會配屬大量馬車,快速機動的騎兵炮,快速機動後勤部隊,其整體機動性非常強悍……具備獨立的作戰,甚至攻城能力。
陸軍對甲等騎兵師的要求就是:能夠獨自快速奔襲一百五十公裡,然後對敵軍目標發起進攻!
之所以為什麼是一百五十公裡……那是因為楚軍目前在實戰中發現,當部隊脫離港口、火車站這些交通運輸節點後。
部隊依靠自身的後勤部隊,采用馬車運輸方式維持補給,這個補給極限是在一百五十公裡左右!
這個一百五十公裡,還得是平坦地形,有一定道路的情況下。
如果是複雜地形,交通不便,那麼這個距離還要再往下降低。
一旦補給線超過這個距離的話,那麼一線部隊自身的後勤部隊就不夠用了,隻能依靠後方組織更多的專業輜重部隊,或者乾脆征召民夫來運輸補給了。
所以這才有一百五十公裡奔襲距離的標準!
戰爭這東西,其實很多看似普通的數據,那都是實戰中得出的總結,並不是拍腦袋而來的。
甲等騎兵師的奔襲距離一百五十公裡就是如此。
而承擔這種奔襲任務的甲等騎兵師,其實也和傳統騎兵部隊也沒啥關係了,這都拉著火炮,帶著一大票輜重上戰場了。
而且甲等騎兵師,其實大部分作戰也不是在馬背上衝鋒,而是快速機動到目標後,下馬步戰……畢竟前方是敵人的城池或陣地,你總不能騎著馬衝上去砍城牆不是!
如此的大楚帝國甲等騎兵師,用更準確的軍事術語來說,應該是:快速機動部隊!
這也是為什麼甲等騎兵師這麼耗錢的緣故……為了那個一百五十公裡的快速奔襲,且保持獨立作戰乃至攻堅作戰的能力,而且還得維持一定的補給自持能力……這所需要的馬匹太多。
然而乙等騎兵師的話,這就沒那麼多要求了,乙等騎兵師基本都是單人單馬,也不具備獨立作戰能力,更沒有什麼長途奔襲能力,其實這種乙等騎兵師,才是更符合近代騎兵部隊的定義。
但是在廣闊,人煙稀少的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地區,這種乙等騎兵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畢竟活動範圍非常有限,也不具備長距離獨立作戰的能力。(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