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方麵的第二營對海軍的行為多有不滿,隻是登陸的時候也不能浪費時間打嘴炮,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當即第二營以及第三炮兵連的人開始對城門發起進攻。
說是進攻也是過了點……畢竟城門一片已經沒有西班牙人在駐防了,甚至連城門都被海軍的火炮給轟了個稀巴爛,並且一側的城牆還坍塌了。
第二營的人是端著槍,以散兵隊形逐步靠近,在沒有遭到任何反抗之下就占據了城門一片。
不過他們也沒有急著繼續進城,而是讓隨隊來的第二炮兵哨以及團部加強下來的一個步兵炮隊進行延伸炮擊,持續對城內的殘敵進行攻擊。
繼續炮擊倒不是為了殺傷多少敵軍,而是為了掩護進攻部隊,避免敵人大規模集結並反攻,同時迫使敵人的殘餘兵力崩潰甚至逃跑。
畢竟這是攻城,也不是圍城,攻下城池最重要,至於敵人逃跑與否並不重要,甚至敵人跑光了還更省事。
陸軍的火炮雖然不如海軍的艦炮威力大,派來的師屬炮兵團裡的一個炮兵連,裝備的不過是四門七十五毫米山炮,團部下派的步兵炮排,配屬的也不過兩門七十毫米步兵炮。
但是這兩種火炮都非常的輕便,同時都擁有比較大的射擊仰角,可以抬高仰角,繞過諸多建築物炮擊城內目標。
同時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降低仰角,采用平射的方式打擊目標。
尤其是兩門七十毫米步兵炮,在這種小規模作戰裡非常的好用,幾個炮兵就能推拉著前進,然後遇到可目視目標就進行炮擊,也可以根據前方指令,進行大角度的曲射。
采用七八十度的仰角進行炮擊的時候,彈道曲線和臼炮或後世的迫擊炮非常相似。
更關鍵的是,這玩意還是線膛炮,因此射擊精度非常高。
雖然隻是兩門七十毫米步兵炮,然而掩護進攻的效率非常高,通過連續幾十次的炮擊,就成功的掩護步兵部隊向城內縱深挺進。
至於七十五毫米山炮,這個時候已經充當遠距離支援火炮使用,在城外架炮,朝著一兩千米外的目標進行精確炮擊。
有效的代替了海軍的艦炮,為步兵提供了充足的火力支援。
畢竟隨著步兵入城,海軍那邊為了防止誤傷,雖然沒有停下炮擊,但是炮擊目標也朝著縱深地帶進行覆蓋式炮擊,已經難以直接有效的支援陸軍作戰了。
隨著連續的炮擊,第二營的步兵們以連為主要戰術單位,分出去了三個連,每一個連負責一個進攻方向,同時從左中右三麵挺進,最後還有一個步兵連則是充當戰略預備隊,同時保護後方的炮兵。
等步兵深入城區後,炮擊雖然重要,但是步兵火力開始成為了戰場上的主角。
畢竟這是攻城作戰,深入城區後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巷戰了,步兵火力難以全麵覆蓋的有效掩護,很多時候小規模的步兵行動,隻能依靠步兵自身的火力,也就是十八型步槍、天五式左輪手槍、手榴彈為主。
安西同中尉,如今就是端著一杆十八型步槍,同時作為一個排長,他還有一柄二十二年式指揮刀,左大腿上還彆著一把天五式左輪手槍。
指揮刀是漢天兵工廠生產的二十二年式指揮刀,從傳統腰刀略微改進而來。
傳統腰刀脫胎於倭刀,本地改良後的腰刀從明中後期開始一直到大楚帝國二十年代,一直都是華夏地區的標準步兵單手軍刀。
大楚帝國也是一直到了二十年代後,才專門研發了新式的二十二年式指揮刀,不過大體樣式和傳統腰刀區彆不大。
畢竟到了二十年代後,軍刀這玩意更多的不是用來作戰,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單兵自衛武器以及禮儀品,相對於步兵軍刀所謂的作戰性能,楚軍更傾向於保持傳統,所以哪怕有所改進,但是也不大。
刀身連帶刀柄,都是采用鋼材為材料,機器製作生產……質量什麼的自然不如那些手工打造的上好軍刀,但是相對於一種大規模量產,普遍裝備各級軍官的軍刀而言,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特點是采用了新式的鋼鐵材料,再加上一些特殊工藝,讓這種刀呈現重量輕,強度高,韌性高的特點。
缺點嘛……和楚軍的大多武器裝備一樣:貴!
畢竟新材料和新加工工藝,往往就是價格昂貴的代名詞。
不過即便如此,很多軍官們,尤其是手裡不差錢的軍官們,則是更加傾向於訂購手工打造的軍刀。
對此軍方不進行乾涉,就和不乾涉軍人自購手槍一樣。
反正軍隊配發的就是天五式左輪手槍,也隻配發標準的手槍彈,你要自行購買其他手槍也可以,彈藥通用也給你配發彈藥,但是彈藥不通用就隻能你自己想辦法解決了。
而普通的步槍手等步兵,不配發手槍……但是也不攔著士兵們自購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