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嘛,先以軍用鐵路為標準弄出來應應急。
要不然,一直用馬車運輸,雖然說也不是不行,但是總歸是效率太慢,而且成本也高。
楚軍對物資的消耗太大,在漫長的距離裡,並且是持續長時間的物資運輸,如果一直使用馬車運輸的話,運輸成本會很高的。
因此能夠儘量使用河運就使用河運,能用鐵路就用鐵路。
楚軍的工兵修建軍用鐵路,而前線的楚軍則是繼續朝著俄羅斯發起攻勢,後方增援來的第六十五師朝著伏爾加河繼續北上,一路朝著喀山等地區而去,這一路北上也意味著楚軍繞過了難以通行的烏拉爾山脈地區,甚至有把在烏拉爾山脈地區裡幾個戰略節點駐防的數萬俄羅斯軍隊背後包圍的態勢。
另外一路也就是第十八師,除了在察裡津留下部分兵力外,主力則是殺到了頓河流域,攻占頓河中下遊區域,打算一路殺到頓河出海口,準備和大楚帝國歐洲遠征軍裡的地中海艦隊取得聯係。
歐洲遠征軍那邊這個時期裡,為了配合東線的楚軍主力發起進攻,也已經開始抽調了部分兵力進行作戰,而且是兵分兩路,一路通過波羅的海登陸,擬定的登陸地區就在後世俄羅斯人的重要波羅的海出海口聖披德堡,當然現在這地方還隻是個小島嶼而已,沒有什麼城市。
同時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波羅的海的東部沿岸地區,包括聖披德堡周邊以及南部愛沙尼亞等地,這片地方目前隸屬於瑞典王國。
楚軍之所以能夠在這裡登陸,也和瑞典王國過去兩年的局勢變化有關係。
承順四十年的時候,瑞典王國內部在楚國人的挑動下出現了變化,並且爆發了內戰,楚軍則是支持叛亂者發動了內戰,目前他們之間的內戰都還打著呢。
而楚軍支持的叛亂者控製的地區,就是瑞典王國的東部地區,包括後世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地區。
而看他們內戰的局勢,瑞典王國大概率要一分為二,這也符合楚國在歐洲的政策,那就是不允許出現比較強悍的土著國家,要對大國進行分割……法國,英國都是在這種背景下被分割的。
就連西班牙目前也出現了分裂的苗頭,楚軍表麵上支持現有的西班牙王室,但是也覺得現在的西班牙太大,不符合大楚帝國的利益,所以偷偷摸摸的挑動了西班牙西部地中海沿海等地區的貴族掌權者進行叛亂……如今當地戰爭已經一觸即發了。
不出意外的話,若乾年後,西班牙這邊也會重新分裂為兩三個國家。
就和現在的瑞典王國一樣,東部地區實際上已經獨立,並成立了新的芬蘭王國。
而這個芬蘭王國乃是楚國人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屬於正兒八經大楚帝國傀儡國,麵對楚軍要在聖披德堡地區登陸,並發動對俄羅斯人的作戰。
芬蘭王國高層表示,不需要搞軍事通行這種那麼麻煩的事,那片苦寒之地直接就送給你們楚國人了。
同時表示願意參加和俄羅斯人的戰爭……
對於新生的芬蘭王國的意見,楚國人自然沒有推遲,而是接受了。
如此一來,波羅的海最東部的一片沿海地區,則是正式成為了大楚帝國的海外殖民地,楚軍也將會在這裡進行登陸,並以此地作為前進基地朝著俄羅斯南方的腹地,也就是莫斯科方向進軍。
同時芬蘭王國也將會派遣一定數量的兵力加入戰爭。
不過北線位於高緯度地區,同時基礎交通設施落後,屬於正兒八經的苦寒之地,楚軍想要在這裡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不太現實,想要就食於敵都找不到人可以搶糧食……
因此歐洲方向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主要是在地中海方向向奧斯曼帝國施壓壓力,一方麵是迫使奧斯曼帝國開放黑海海峽,讓楚軍順利通過這條海峽進入黑海區域,另外一方麵則是迫使奧斯曼帝國放棄對頓河河口的控製權。
沒錯,目前頓河河口這一小片地方,實際上都還在奧斯曼人的控製下……當代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還有一個蒙古人建立克裡米亞汗國的小國家,這個最早是屬於蒙古帝國金帳汗國旗下的一個小汗國,後來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
金帳汗國徹底完蛋後,克裡米亞汗國早期自詡,後來成為事實上的金帳汗國的繼承者……而在金帳汗國分裂而來的諸多汗國,比如西伯利亞汗國,哈薩克汗國陸續被俄羅斯或楚國滅掉之後,這個克裡米亞汗國還真就成為了事實上的金帳汗國的唯一繼承者。
當然,這些東西楚國人也不太在乎,在乎的是如今的頓河出海口的還被克裡米亞汗國,實際上被奧斯曼人控製著。
此地的亞速要塞之前長期被奧斯曼人控製,幾十年前被俄羅斯人收編的哥薩克人一度攻占過這個城市,但是俄羅斯人卻是害怕和奧斯曼發生大規模戰爭,繼而放棄增援哥薩克,最後哥薩克被奧斯曼人圍攻慘敗。
奧斯曼人又重新占領了這裡,並新建立了要塞,駐防了大量的兵力,依舊牢牢扼守著這個頓河出海口地區。
也就是說,大楚帝國的東歐戰略裡的前期計劃,其中的戰略目標羅斯托夫地區,其核心城市的亞速要塞,並不是在俄羅斯人手裡,而是在克裡米亞汗國手裡,嗯,更準確的說是在奧斯曼人手裡。
隻是針對這些情況,楚國人的高級將領乃至那些作戰參謀們都沒有太在乎……楚國人看上的地方,管他是俄羅斯人還是奧斯曼人的,大楚帝國都會拿過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