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通宣推動用了自己的私人關係,幫威爾士王國聯係了英倫地區藩務總領事,不過也隻是牽線搭橋而已,並沒有參與後續他們之間的談判。
畢竟這極有可能關係到帝國官方對英倫地區的整體戰略布局……軍事貿易這種事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而英倫地區藩務總領事也不是什麼商人,而是正兒八經的帝國官員。
所以威爾士王國的軍事貿易事務,背後牽扯的東西比較多,甚至就連英倫地區藩務總領事也沒什麼決定權,頂多就是隻有一個建議權而已。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安通宣才不管他們談的怎麼樣,甚至都不管後續威爾士王國和英格蘭王國之間的可能戰爭,他隻需要把威爾士王國承諾的幾個礦產開發權拿下來就行了。
威爾士王國方麵還是比較守信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煤炭開發利益……這一次的礦區開發權轉讓,雖然按照慣例他們依舊不可能收到什麼稅收,合股什麼的也不可能的,因為有土著參股的礦務企業,是不可能獲得進出口委員會的批準,進而獲準采購采礦設備的。
所以威爾士王國方麵,還是以收取年租金的模式來獲得收益,不過這個年租金有一定的彈性,前幾年少一些,後麵幾年的話則是有一個保底租金,並且隨著礦區的產量上漲而上漲租金。
整體上來說,收益要比早期轉讓礦區的收益多得多。
現在已經不是當初當年,隨便給點錢就能夠獲得一片礦區幾十年的開發權了。
怎麼說呢,如今的威爾士王國好歹也是大楚帝國的正式藩屬國了,威爾士王國也需要一定的財政收入來維持統治,不可能說把所有好處都拿走不給人家留下半點的。
要是壓榨的過於狠厲,威爾士王室沒有足夠的財政來源維持,進而無法維持統治,難不成還需要楚國自己派兵進行鎮壓諸多土著亂民嗎?
養個打手,你好歹也得發工資不是……
所以對於一些穩定,態度良好的代理人政權,帝國方麵還是會給他們留下一定的財政收入的。
對於威爾士王國而言,如今他們的支柱產業就是農業以及畜牧業還有礦業了。
農業不用說,除了種植糧食外,在一些臨近楚國人生活的地方裡還會種植果蔬,以就近供應給楚國人。
畜牧業的話就是養羊,然後通過出售羊毛賺取楚元外彙。
礦業,則是通過轉讓礦區開采權獲得固定的年租金。
所以這一次的三個煤礦區開采權轉讓交易裡,安威礦務公司和威爾士王國方麵達成了保底租金加產量浮動租金的模式。
當然,儘管如此,礦區的絕大部分收益還是會被安威礦務公司拿走,威爾士王國方麵能夠獲得的租金收益依舊很有限。
不過威爾士王國方麵的收益,除了股份分紅外,還會有其他方麵的收益。
比如勞務派遣收益!
安威礦務公司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如今基本已經不自行大規模招募土著進行挖煤的……儘管這樣的人力成本也不高,但是采用勞務派遣模式的話,人力成本還能再降低兩三成左右!
儘可能的節省成本,這是任何一個商人都會去做的事情。
這幾家新煤礦的開發,依舊會采取和當地的土著開辦的勞務公司進行合作,采取勞務派遣模式,而采取合作的勞務派遣公司,除了原有的幾家合作的威爾士貴族企業外,也會和威爾士王室開辦的勞務公司進行合作。
同時在生活物資,建築材料等物資采購上,主要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果蔬,建築用時石材,木材,也會分出一部分份額給威爾士王室持有的公司。
從這些方麵威爾士王室還能夠獲得其他的額外收益!
更不要說作為一個王國,威爾士王國還能獲得至少數千個長期穩定的工作崗位,解決他們國內已經高居不下的失業率問題。
本來威爾士王國嘛,也沒什麼失業率的問題……畢竟之前隻是一個純農業國家,大部分人口都是彙集在各大貴族領主,給這些領主當弄佃戶生存,說白了就是純農業人口,不存在什麼大規模實業的問題。
但是這種穩定的農業經濟結構,在楚國人進入英倫地區後就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因為楚國人看上了英倫地區裡的羊毛,想要把這些變成超大規模的羊毛供應基地。
前期開始了相對比較高的價格收購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