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了,蹴鞠比賽也不是單純的兩個隊伍之間的比賽……而是一場影響力重大的經濟狂歡,同時也是大量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娛樂乃至情緒發泄場所……
哪怕是體育主管部門也很難下定決心去禁止的……
你不禁止,他們之間對罵,但是你要禁止,人家可就一致對外罵你了……例外不是人。
尤其是西城隊和江都隊這種在國內蹴鞠職業俱樂部裡都是頂級的球隊,其影響力更是龐大……
今天的比賽裡,可是會有不少的達官貴人出席觀戰呢,比如在西城區裡頂級上流社會王立清,他就是西城隊的球迷,也是投資者之一,今天就會現場觀戰。
蹴鞠比賽,這東
西在大楚帝國裡早期的時候,其實並不盛行,頂多隻是小規模的娛樂遊戲而已,也和今天的蹴鞠比賽完全不一樣。
後來軍隊裡為了豐富將士們的娛樂生活,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等引入一些團隊體育項目,其中就有了蹴鞠。
而進入軍隊後,傳統偏向於娛樂的蹴鞠比賽則是逐漸演變為片相對團體對抗的體育項目。
形成了固定隊伍人數以及相應的對抗規則。
等進入了三十年代後,大楚帝國裡的蹴鞠比賽已經比較完賽了,並且隨著充氣皮革球的出現,讓蹴鞠這項運動從軍隊裡逐步向民間蔓延。
並在這一時期裡引起了羅誌學的關注……其實羅誌學對蹴鞠或者說足球之類的沒啥興趣,但是既然看過了幾次比賽,也就提了點意見,讓蹴鞠運動向後世的現代足球運動靠攏……
畢竟兩者都是用腳踢球……某種程度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當羅誌學把現代足球的規則理念引入了大楚帝國裡的蹴鞠運動後,也就讓大楚帝國裡的蹴鞠運動,實際上變的和後世的現代足球非常類似了……
當然,也隻是類似而已!
其他方麵差距還是很大的。
比如說人數上,現代足球運動是一隊十一個人,但是大楚帝國裡的蹴鞠運動則是十四個人。
為什麼是十四個人?
因為大楚帝國裡的現代化蹴鞠運動起於民間,發展於軍隊,而軍隊裡的蹴鞠運動為了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基層展開蹴鞠運動的時候是以步兵班為構成的……所以當代大楚帝國裡的蹴鞠運動的上場隊員,也是一隊十四個。
不僅僅人數受到了步兵班的影響,哪怕是戰術等一些理念上也受到了步兵班的影響,其中最為明顯的前場,中場以及後場的區分……這是直接來源於步兵班裡的三戰鬥組體係。
楚軍在三十年代後采用線膛步槍後,步兵班人數長期固定在十四個人進行戰鬥。
當代楚軍的步兵們,實際作戰的時候一個步兵班通常會分成三個戰鬥小組,班長率領一個戰鬥組正麵火力壓製掩護,兩個資深士官的組長各自率領一個戰鬥小組進行運動迂回。
基本上正麵火力壓製,兩翼或單翼迂回側擊的這種迂回戰術,乃是楚軍裡步兵的基本戰術,下到步兵班上到步兵師,基本都這麼玩……而且是從裝備單發線膛步槍到現在,一直玩了二十多年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