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場第一師和第六守備師之間的對抗演習,大楚帝國陸軍通過演習的方式,進一步模擬了整編之後,裝備了新式野戰炮的主力部隊的戰鬥方式。
更加驗證了新式火炮對陣明軍時所爆發出來的強悍戰鬥力。
如果說之前的兩斤半野戰炮,隻是讓大楚帝國陸軍在野戰方麵強於明軍的話,並且明軍的多次戰敗,更多的還是來源於他們自身的裝備差,士氣差的話。
那麼大規模裝備了九斤野戰炮和五斤野戰炮後的大楚帝國陸軍,在戰鬥力上將會直接碾壓明軍,這種碾壓不僅僅是局限於戰鬥意誌的問題,而是硬件層麵的全麵碾壓。
哪怕是明軍的戰鬥意誌爆表,將士們一個個都能死戰不退,對傷亡率的承受能力達到傳統封建軍隊的巔峰。
但照樣不會是大楚帝國陸軍的對手。
通過大量中大口徑野戰炮的火力壓製,大楚帝國陸軍再對上明軍的話,那麼就是降維打擊,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麵上。
演習結束後,羅誌學下旨在其他各主力部隊裡也逐步推廣裝備五斤和九斤野戰炮,而原來的兩斤半野戰炮同樣會繼續裝備,不過後續的裝備方麵則是直接下放到各步兵團裡,戰時直接充當步兵支援火炮使用。
而戰略支援火力,則是會有五斤野戰炮和九斤野戰炮承擔的。
隻是羅誌學雖然已經下旨了,但是其他各主力部隊想要大規模裝備五斤和九斤野戰炮也還需要時間。
襄陽兵工廠那邊的火炮產能已經到了巔峰,而漢天兵工廠還在籌建當中,預估最早也要二月份漢天兵工廠才能夠進入早期生產階段。
不過還是那句話,讓人等裝備,而不是讓裝備等人。
現在中大口徑的野戰炮沒這麼多,那麼就先培養炮手,先給各主力部隊少批量裝備五斤和九斤野戰炮,然後用這些少量的中大口徑野戰炮培訓更多的炮手。
先把炮手訓練出來,然後等裝備一到位立馬就能形成初步戰鬥力。
大楚帝國陸軍在之前的一係列擴軍行動,尤其是炮兵部隊的擴張裡,一向來都這麼乾,已經是有不少心得了。
比如說為現在的九斤野戰炮,每一門火炮都超額配屬兩個炮組,兩個炮組使用同一門火炮,輪換訓練,做到人可以休息,火炮不休息。
同時每一個炮組也都是超編的,炮長都有兩個,一個本職炮長,另外一個則是副炮長。
其他的裝填手等全都是雙份的。
也就是說,現在的保鄉軍裡的每一門九斤野戰炮,其實都配屬了四個炮組,采用的是熟手帶新手的方式進行訓練。
等火炮充足了,那麼分分鐘就能夠拉出三個新的炮組出來。
十二月下旬,隨著現有的各主力師的整編工作有序展開,前麵的七個師也陸續除了炮兵、騎兵外,做到了步兵、輜重、工兵等常規兵員的滿員。
再加上通過幾個月的持續生產,大楚帝國這邊也囤積生產了一批冷兵器,尤其是盔甲。
羅誌學也正是下令對各守備師進行重新的換裝。
主要是更換到刀劍長矛盔甲弓箭火槍等裝備,並且配屬兩斤半野戰炮。
而在這之前,各守備師已經完成了換裝之前的整編工作。
過去一個多月裡,各部守備軍陸續集中清退了大約上萬人的不合格兵員,使得人員進一步精簡並提升素質。
這些被清退的守備軍士兵基本都被安排到各屯墾營、運輸營、建築營等軍事化管理的非戰鬥部隊去。
或者乾脆個人意願直接退役回鄉或安排進入各工廠工作。
大楚帝國陸軍對守備軍進行一定的裁汰精簡。
主要是各守備師在成軍過程裡,時間往往都非常緊迫,對人員的挑選往往也就比較粗放,再加上有時候俘虜或投誠的降兵數量也不夠,往往還會主動降低標準進行挑選。
以至於保鄉軍編成的守備軍士兵,都是以三比一甚至二比一的比例從降兵中招募的,這樣一來,質量可就強不到那裡去了。
畢竟明軍的整體素質太渣,一萬人的大軍裡,正兒八經接受過軍事訓練的戰兵撐死了也就兩三千人,剩下的全都是臨時招募的普通衛所兵或乾脆是縣勇青壯。
而保鄉軍整編守備軍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把大量沒經過正規訓練的衛所兵或青壯給選進來。
這些人其實都還無所謂,畢竟加入守備軍後可以慢慢的進行訓練,幾個月過去了其實也能用,但是有些人的身體素質是真的跟不上要求,所以這些少數人就不太適合繼續從軍了。
同時也不可避免會選進來一些貪生怕死或者偷奸耍滑的老兵油子之類的人,這些人都是屬於一粒老鼠屎能壞一鍋粥的人,自然是需要逐一清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