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發地懷念牧場裡的木工快樂斧和礦工快樂鋤了。
“選擇工作命令結構——木牆!”
虛白色的光影從我規劃的地方浮起,形成一道透明的牆壁造型,同時浮現出了藍圖的屬性。
“建築名稱木牆(藍圖)
剩餘工作量2
包含資源原木05”
這就是我選擇木頭的原因。隻需要5塊木板,就能架起一麵堅固的圍牆,並且十分節約工作量。
殖民者係統控製著我開始修建牆壁,動作卻簡單得驚人。隻見我抓起五塊長木板,不由分說地往地上一插,隨後層層疊疊地把木材疊加上去。
隨後隻見白光閃過,那虛白的木牆藍圖放射出了微光,和疊放好的木材瞬間吻合,隻花了一瞬間,就形成了一堵毫無縫隙的木牆,看上去就像是通過高明的加工手法契合而成,也穩穩當當地嵌入了地麵。
剛開始我擔心的,是係統給我建成一堵四麵透風的木板牆,但看到這不講道理的建築……我就放心。
隨著工作的開展,四麵的牆很快就建立了起來,形成了穩定的室內空間,給人一種安全感。
我撫摸著木牆,發現原本木質疏鬆的原木,似乎變成了另外一種獨特的木料,有著天然生成的木紋圖案,似乎還因本身部位差異和切削時在不同切麵,而呈現出不同的圖案,激發了人類對於自然材料的天然喜愛。
另一方麵,木材又給人視覺上的和諧。不僅僅是其柔和的反射特性,更重要的是木材可以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減輕紫外線對人體的危害;同時木材又能反射紅外線,這一點也是木材產生溫馨感的直接原因之一。
但是,現在的房屋就是字麵意義的人家徒四壁。除了美觀的木牆,其他的一無所有。抬起頭,還能看見蔚藍的天空,照耀到熾熱的陽光。
但係統自動就發起了屋頂的建築命令。
“係統提示檢測到房屋未鋪設屋頂,是否鋪設?”
“選擇工作命令鋪設。”
係統默認的屋頂采用的是無檁體係結構,具體來說是就棒式框架結構。特點是除了上端和下端兩根構件,幾乎再沒有垂直於坡度方向的構件,而是依靠緊密的椽條來鋪設屋麵板。
對於安裝好的木屋架,還應該考慮屋架保溫隔熱的需求。像這種擁有屋架空間的房屋,更應該對整個屋架進行保溫處理,否則難以應對這片乾旱灌木原寒冷的深夜和熾熱的白天。
一般情況下是在屋架之間的空隙填塞保溫材料,但由於材料限製,我就隻能用海棗樹的粗大枝葉作為保溫的填充材料了。
就這樣,依靠著最普通的材料,和最簡陋的工具,殖民者係統就在短短的一個小時內,完成了這些房屋框架的建築工作,給我帶來了一片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
有的時候,人就是這麼奇怪,明明屋子外麵依然是荒涼偏僻的曠野,但呆在這個獨立的屋子裡,就好像將荒野的孤獨和寂寥隔絕開來,帶給人內心的安寧。
是欺騙也好,是慰藉也罷,這樣的環境確實能讓人的內心重新獲得力量,也對於我將孤身挑戰大自然這件事,賦予更多的勇氣和信心,似乎隻要將自己包圍起來,人就擁有了和大自然一決勝負的力量。
當我完成了建築工作,走到屋外檢查成果時,隻見這棟房屋在一陣的微光閃爍後,似乎有了一些特殊而變化。
矩形木屋的屋頂,兩翼呈45°相交,此時變成了一間標準的v形山間小屋(vlod)。一翼包含了公共空間和雜物室,另一翼為一係列緣沿傾斜地勢交錯排列的私密房間和儲藏室。
這既保證了室外活動和出行的方便,也在住宅周圍創造了利於采光的室外微氣候。
鑒於這棟房屋的不遠處,就是潔白的海灘和蔚藍的海洋,這座小木屋就像一棟樸素的海邊度假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