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墨菲,來自10隊,是這次行動的指揮官。”
就在龍戰埋頭苦想之時,從車上下來的上尉軍官已經走進機艙,來到龍戰麵前並主動伸手打起了招呼。
緊跟著走上來的七名隊員,一邊安置各自的背囊行李,一邊好奇的打量著龍戰。
不僅僅是龍戰這彪悍的體型,給了他們很強的壓迫感。
更多的是意識到龍戰出現在這,八成是他們此次海外任務的外援,質疑龍戰這個大塊頭究竟能不能勝任。
外援製度是美國軍隊的特色,也是必須強製性執行的硬性規定。
哪怕是作為最頂級存在devgru,也不能夠避開這一條硬性規定,每次行動都帶上了專屬外援曼迪。
而之所以製定行動外援製度,主要是為了兩個目的。
一個是監督!
外援絕對不能是同單位人員,如果有同單位的外援人員,則必須增派另外一名其他單位的共同行動。
這麼做的目的可沒有那麼偉光正,而是戴著妥妥的黑暗屬性。
防止行動人員在作戰過程中,做出中飽私囊、包庇自己人、偷偷違抗命令等,有損軍隊和國家的行為時。
其同行隊友因為一起出生入死多年,建立了非常堅固的戰友朋友情,即便發現了也不會上報。
在外援製度完全普及之前,這種包庇行為在美國軍中很嚴重。
比如打掉了一個毒販集團之後,偷偷把其中的錢物或者毒品藏起來,事後再偷偷拿出來賣掉。
又比如在行動中為了行動便利,執行寧可錯殺一千不放過一個的殘忍行為。
諸如此類的違法事件還有很多。
安排一個不熟悉的外人進來,而且是經過係統化培訓的行業精英,短時間內根本就沒辦法說服其同流合汙,就能很大程度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另一個作用是補充!
墨菲這個來自海豹10隊的行動小隊,最關心的就是這個點。
受限於每個行動隊的人數限製,一個作戰小隊不可能精通所有專業,更不可能對所有行業都了解。
每一次任務麵對不同的環境和目標,總會出現一些小隊陌生的領域。
為了讓這個小隊能順利完成任務,就需要指派一名有相應能力的外援,將這個小隊的缺陷給補起來。
比較常見的是翻譯、eod、破解專家和生化病毒類專家等等。
由於涉及通常都是專業領域,外援很大程度上都偏向於研究人員,自身的戰鬥力很可能非常渣。
就比如龍戰之前參加的cbrn任務,盧西恩博士就是典型代表。
帶一個沒有戰鬥力的研究人員,在戰鬥中不僅沒法提供幫助,反而會嚴重拖累整個小隊的戰鬥力。
因此絕大多數小隊成員,都希望外援實戰能力更強,專業能力夠不夠紮實,反而並不是那麼的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