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真定
“咚!”“咚!”“咚!”
真定城內,鼓聲如雷,此時真定的城牆之上正爆發著一場激戰。
真定城東,數千名清軍在城外列陣,在清軍大陣的正前方,兩杆高大的藍色甲喇章京旗,一左一右屹立在東郊的原野之上,伴隨著勁風的吹動獵獵而動。
兩杆藍色甲喇章京旗周圍,環繞著無數的藍白旗幟,恍若海洋一般。
清軍陣中奔馳著大量的遊騎,護衛著兩翼的是蒙古的遊騎,他們大多穿著裘衣毛皮,身上的盔甲相對要陳舊許多。
座下的馬匹大多不帶馬鎧,多是隻有一副馬鐙和馬鞍。
一輛又一輛的雲梯依附在真定的城牆之上,雲梯的上下密密麻麻皆是攢動的人頭,一名又一名的奴兵正努力的向上攀登著。
那些奴兵衣著單薄,很多人的身上並未披甲,因此當城上飛矢襲來之時,他們身上的單薄的衣服根本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的防護便直接被穿透,直接將其射落下梯。
真定的城牆之上已經是被打開了數道豁口,源源不斷的奴兵此時正順著缺口處的雲梯向上湧來。
“滾開!”
一名身穿著亮銀白甲,頭戴著高頂頓項盔的分得撥什庫一腳便踢開了擋在麵前的奴兵跟役。
分得撥什庫又稱代子,漢譯過來就是“領催”的意思,馬甲之優者選為領催,以司冊籍、俸餉。
領催是牛錄之中的副官,在牛錄之中地位僅次於牛錄章京。
他身上的盔甲形製與明軍極為相似,其實實際上模仿明時遼東軍的精銳所製。
甲片在外,沒有上漆,打磨拋光,明若銀盤,稱之為明甲。
盔甲鮮明,如三冬冰雪。
當然如今清軍的甲胄已經開始和明軍盔甲發生了不同的轉變,在身甲上不明顯,但是頭盔已經是發生了改變。
清軍戴的仍然是高頂頓項盔,但是盔頂之上區彆於明軍,裝上了一根高高頂起的狀若避雷針一般的裝飾。
那分得撥什庫頭頂的針上掛著黑纓,背上還背著一杆二尺方的背旗。
身側數名身著釘著銅釘的棉甲,頭戴尖針高頂頓項盔的清軍馬甲兵,手執刀盾將其護在身後。
清軍軍製和明軍的軍製略有不同,在清軍之中的軍隊中。
軍中士兵主要分為三個等級,從下到上,依次為守兵、步甲、馬甲。
牛錄兵也被稱為披甲或甲兵,明軍則是稱為披甲。
普通的女真男子,從十歲開始,每三年參加一次考試,達標便為守兵,接著是步甲,再後為馬甲。
馬甲上為撥什庫,以馬甲內的優勝者選任,以司冊籍、俸餉,撥什庫漢譯過來就是領催。
撥什庫上為代子,又稱分得撥什庫,就是後世清朝之時所稱的驍騎校。
分得撥什庫上則是牛錄章京,便是一牛錄三百兵之首。
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滿族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
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
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時的一個單位編成。
一個牛錄滿編有三百戶人家,每戶抽壯丁一人,滿編三百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
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如同明軍的衛所製一般。
簡單一點理解,可以將清軍中的牛錄章京理解為把總,分得撥什庫理解為副把總。
撥什庫就是百總,馬甲之類便是旗總,步甲則是隊長。
其餘的守兵、奴兵則對應明軍之中普通的軍兵。
“甲兵登城!”
那身穿著白甲的分得撥什庫手持著順刀,向前猛然一壓,口中呼喝著滿語寒聲下達了再度進攻的命令。
圍城已經是有了差不多五日的時間,城中並沒有多少的守軍。
守城的大多都是在城中臨時征募起來的民壯,但是他們連攻了數日,卻還是遲遲未能攻破城池,反倒是傷亡了三四百人。
雖說大部分傷亡的都是各牛錄中的輔兵和跟役,但是這些輔兵和跟役,同樣是各牛錄中寶貴的人口,折了也是不小的損失。
那分得撥什庫眼眸之中閃過一絲了凶光,轉頭望向南麵。
探馬來報,大隊明軍正從西南麵馳援而來,其前鋒已經逼近了滹沱河了,粗略估計人數在萬眾之上。
他們一共也就是三個甲喇的人,算上隊伍中的蒙古人,還有輔兵和跟役,一共也才四千多人。
八旗製度定下之後,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章京一人,也就是參領。
一甲喇滿編有一千五百人,這個數量差不多和普通的一營明軍數量相當,實際上的人數波動起伏很大。
硬要將其換算成明軍中的官職,甲喇章京差不多等同於,實力弱的差不多是明軍之中的千總和守備、遊擊一級的營將,實力強勁的便是參將、總兵一級的營將。
在甲喇之上,又設固山,一固山實際上就是一旗。
以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
固山額真,為一旗長官,管理全旗戶口、生產、教養、訓練等事。
固山在漢語中的意思就是“旗”,額真的意思是“主”,所以固山額真直接翻譯過來是“旗主”的一絲。
但固山額真語意雖和旗主同,卻並非是真正的旗主,而是旗主的下一級。
固山額真依舊是本旗旗主的屬人,雙方有著上下級的主仆關係,出兵征戰指揮權,仍然是歸本旗旗主掌握,將其看作旗主的副手其實更為合適。
原先黃台吉還沒有稱帝的時候,國內隻有滿八旗。
天聰九年,也就是崇禎八年,黃台吉在征服察哈爾蒙古等部後,對眾多的蒙古部落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編審,徹底改易了歸附蒙古基層的製度。
蒙古諸部被統合在一起,編為牛錄分為八旗,也就是之後的蒙古八旗。
崇德二年,也就是崇禎十年的時候,增設漢軍旗為二旗,旗色玄青。
截至目前為止,清廷共有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兩旗,共一十八旗,也就是一十八個固山。
按照牛錄三百,甲喇一千五,固山七千五來算,十八個旗也就是十三萬五千人。
當然,清廷如今擁有的兵員自然不是這個數目。
清軍十八旗之中每個旗的人數都不儘相同,人數有多有少,有強有弱,自然是不可能剛剛好是滿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