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爺真要把那些明軍都殺光?”
可能是旁觀者清,也可能是沒什麼軍事素養,反倒讓王承恩理解了皇帝的意圖。這不是在考驗陸軍將士們的心理素質,而是在往死裡坑南邊的步兵。
如果在300米就開槍射擊,重騎兵肯定不能在短時間內減速掉頭撤退,它們一旦衝起來,哪怕對麵是懸崖也隻能硬著頭皮上。
可步兵方陣並沒這種限製,在遭受到傷亡之後可能會掉頭逃跑,也隻需跑出去百十米外就能脫離有效射程了,起不到大量殺傷的效果。
如果能讓步兵的距離更近一些,場麵可就太慘了,即便知道前麵不可逾越,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轉頭跑遠,最少得多承受三四輪射擊,傷亡徒增成倍不止。
“留著他們何用?”
“奴婢以為領兵之人該千刀萬剮,其從屬也該誅全族,可底下的士卒怕是連對麵是誰都搞不清,雖觸犯了天條卻情有可原。不如把他們捉住交給徐尚書,放到工廠裡苦役恕罪。”
原本王承恩是不該過問這種事的,可眼瞅著幾千大明邊軍就要被火槍像割麥子一般掃倒,於心真是不忍。
“朕不是刻薄之君,但在某些時刻又不得不痛下殺手。被自己的將領算計,保不齊還有朝中重臣參與,傳出去太難聽了,對朕不利、對朝堂不利、對新政也不利,聽明白了?
朕自打登基之後就不再是個人了,而是皇帝,做事之前首先要考慮的就不僅僅是個人得失,還有皇室宗親、朝臣勳貴、士農工商,甚至敵人的得失,都算清楚才能動。
你也一樣,自打到朕身邊那天起就不再是個普通人了,也不是個普通的太監。除了身份地位特殊之外,做的事情、想的事情也得特殊,不能再用以前的腦子考慮問題了。”
實際上洪濤登基之後並未規定內官們不許乾涉朝政,但對王承恩的求情也沒應允。他想好的事情,除非有人能給出另一種更優的解法,否則誰說也沒用。
對於邊軍將領,洪濤不打算再用對付文官的辦法了,而是要以安撫為主。即便像大同總兵張秉忠這樣陰謀反叛試圖弑君之輩,最好也找個彆的罪名處置,隻要把主謀抓住弄死,能不聲張就少聲張。
這倒不是畏懼將領們手裡的那些軍隊,而是不想讓邊軍將領們寒心。他們為朝廷賣命多年,風餐露宿忍饑挨餓,苦沒少受福沒多享,如果自己再不能稍作體恤,那就真的沒希望了。
絕望的人往往無法理喻,把人往絕路上逼更不是成熟領導做為。邊軍雖然不再是將來軍隊體係的骨乾,但也不似衛所那樣完全失去了作用,給予合理待遇之後還是可以挑出些兵源的。
“……這些蒙古人呢?”王承恩眨巴著眼睛想了想,還是沒完全聽懂。
“把槍彈裝好,繼續比賽,朕就不信還贏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