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爺,還有人願意來不?”劉大雙問。
“有幾個,不過拿不準主意,先看看他們過來咋樣。你可得說話算話,對人家好點,要不我可丟不起這張老臉。”姥爺笑嗬嗬地說。
“您放心,房子,地都安排好了。您跟著一起去看看。”劉大雙拍拍胸脯。
專為關裡移民蓋的房子集中在一個區域,一排排都是土砌的平房,和靖安其他人家差不多。
每戶三間房,東西各一間,中間是廚房和半間小房,這是方便有些家庭兒女品種不同,可以分開居住。
家家有個小院子,也差不多有三分地,種點青菜,一個夏天夠吃了。
“嗯!挺不錯的,我大外孫子沒給我丟臉。”姥爺挺高興。
“姥爺,先讓大家休息兩天,然後可以到工廠上班,十八歲以上,不管男女都要,等下我讓人把五百斤土豆送來。”劉大雙熱情的說。
“中!中!”姥爺連連答應著。
姚平治也介紹了幾戶過來,也有幾戶是自己找來的。
劉大雙感覺速度太慢,這樣下去,一年也來不了一百戶,離他預計的差很遠。
還有兩三個月,中東鐵路就通車了,但按照曆史上的統計,關裡來開荒的人基本上都是定居在了鐵路沿線。
可靖安沒通火車呀?劉大雙想著要做做廣告,宣傳一下他的優惠政策,多吸引人來。
電視沒有,網絡沒有,去哪裡做廣告呢?
劉大雙想起小時候電線杆子上,廁所裡,牆壁上貼滿了“老紅軍”專治x病的廣告。
大家都當笑話看,結果幾十年後,全國到處都是這些“老紅軍”辦的現代化醫院。
這說明,電線杆子廣告效果不錯。
為了通俗易懂,便於傳播,劉大雙終於摸了一次筆杆子,苦思冥想做了一首詩。
奉天靖安縣,
良田有千萬,
一戶三間房,
還送米和麵。
自己吟誦了幾遍,琅琅上口,不免有幾分得意,這可比“吃他娘,喝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有文化多了。
讓郭先生寫了幾百份,給縣城裡各個店鋪都送了幾張,讓大家想辦法送到關裡去。就連姚平治那兒也送了一厚摞,讓他想法送到關裡貼大街上。
道理誰都懂,人多生意自然好,大家嘻嘻哈哈的也都當回事兒辦了。
這是劉大雙第一次寫詩,“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史學家評論。
二十年後,靖安已經是東北中心大城市了,還有人念叨著這首詩來找劉大雙要田,要房,要米和麵。
因為沒說有效期。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