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其實此前在氣象多普勒雷達組裝現場,見到了年輕版的王老之後。
徐雲便對副本會出現某些特殊走向、會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的情況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
果不其然。往後錢五師、孫俊人、羅時鈞甚至袁國糧和周開達這些原本曆史中並沒有來個221基地的大老,都陸續被徐雲這隻蝴蝶的小翅膀給扇到了金銀灘。
但徐雲無論如何都沒想到。袁國糧他們還不是畫風最離譜的那批人,今天華夏近代史的幾位數學大老居然也被扇到了這片草原。
華羅庚。陳景潤。馮康。看看這三個名字吧。隨便拿出一個都足以讓後世的人敬仰加顫抖。
首先是華羅庚。華老故事的開端,始於1930年。當時水木大學數學係係主任熊慶來在《科學》雜誌上看到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論文推導過程之精妙,令熊慶來不禁拍桉叫絕。同時從論文功底和演算過程來看,這篇文章應當出自留學生之手。
然而熊慶來找遍歸國留學生名錄,卻都找不到這位叫華羅庚的人。於是他便在辦公室問:這個華羅庚,誰認識?
大家搖搖頭,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這號人物。最終熊慶來經過多方打聽,方才知道這位年輕人居然......高中都沒讀過。
他憑著三本教材,自學成才,硬生生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6篇文章。
於是乎。華羅庚被熊慶來慧眼識珠,最終以初中生資格登國內頂尖大學講壇,五年後被保送劍橋留學。
但是華羅庚當時不願讀博士學位,而是選擇以訪問者身份入讀——因為做訪問者可以衝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
他認為學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而這個決定也讓華羅庚留下了一個被人後世津津樂道的趣聞——這位數學大家隻有一本初中畢業證。
接著在劍橋的兩年中。華羅庚寫出了二十篇論文,其中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國際上命名為
“華氏定理”。建國後。在普林斯頓當任教授外加治療腿傷的華羅庚毅然歸國,《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便是出自他手。
誠然。由於種種原因,華羅庚在數學方向上的成就可能算不了當世頂尖。
比如說他在多複變函數方麵建樹頗深,但距離菲爾茲獎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不過對於華夏人來說。華羅庚先生的貢獻當之無愧可位列數學史前茅!
因為他是華夏多個數學領域的奠基人,屬於標準的開路者,這不是數學某項成就或者定理能比擬的。
華羅庚先生先期做基礎數學,後來又和錢五師類似,出於國家需要轉行做應用數學。
接著進入計算數學領域,最後還開拓了華夏管理科學基礎和經濟理論的大路。
某種意上來說。隻要你經曆過九年製義務教育,那麼你都算是華羅庚先生的徒子徒孫。
因此就和陸光達一樣。可能千百年後,世界上其他國家已經沒多少人知道陸光達和華羅庚的大名了。
但對於任何一名華夏人而言。他們都是要被刻在血脈裡銘記與敬仰的先輩。
而除了華羅庚之外。剩下的陳景潤和馮康同樣也是國內頂尖的數學大老。
當然了。提到陳景潤,就不得不首先提到另一個概念:《哥德巴赫猜想》。
後世隨著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問世,哥德巴赫猜想在國內早已家喻戶曉。
但實際上。哥德巴赫猜想包括兩個部分:1.每一個大於7的奇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2.每一個大於6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
同時從整個猜想的陳述來看。如果第2部分是正確的。那麼可以根據公式n=+3,直接得到第1部分也是正確的。
因此第2部分被稱為強哥德巴赫猜想,第1部分被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
其中哥德巴赫猜想的第1部分...也就是弱哥德巴赫猜想,已經在2013年的時候被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研究員哈洛德·賀歐夫各特被徹底解決。
而哥德巴赫猜想的第2部分目前最好的結果,則被稱為陳氏定理。沒錯。
這部分成果就是陳景潤證明出來的——至於它的意義很早以前提及過,此處就不多贅述了。
也就是說陳景潤並沒有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但陳景潤的推導是目前公認的、最接近強哥德巴赫猜想的結果。
與此同時。陳的這個定理還把三角和估值這條路堵死了,同樣的思路無法解決1+1。
這個問題也是後世民科鬨騰的最歡的領域之一,後世徐雲寫的時候甚至還有人自稱證明了1+1的部分,希望徐雲能把計算過程給遞交上去。
當時出於好奇,徐雲還問了一下推導過程。然後那位‘大神’便說了一大堆【我這有證據你彆想把我成果偷去發】的警告,完事後傳來了一張標準a4紙的照片:上頭大概有一半篇幅是推導過程。
沒錯。證明1+1的推導過程,隻用了半張a4紙的頁麵.....這大概是徐雲那時候見到的比炒粉加雞精更炸裂的消息了。
倘若哥德巴赫或者歐拉在天有靈,估摸著能直接給你氣複活過來。總而言之。
華羅庚和陳景潤這對師徒,應該是國內目前最頂尖的一代數學傳承者了。
當然了。剩下的一位馮康也極其牛皮。例如在後世的數學界,你經常會看到一個問題——陳省身和華羅庚誰的能力強?
但實際上。如果在計算數學領域討論這個問題。那麼有能力對標陳省身的不應該是華羅庚,而應該是馮康。
馮康是華夏計算數學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計算中心創始人。
他的研究
“哈密爾係統的辛幾何算法”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近代數學史上的計算能力數一數二。
後世很多人在大學階段上吊的
“高樹”,其中很多教桉便是出自馮康之手。總而言之。華羅庚也好,陳景潤與馮康也罷。
這些大老無一不是徐雲需要仰視的頂尖學者,如今他們和於敏居然要成為自己的助理?
&nvp在給自己玩四保一麼?更重要的是......於敏擅長的是微分方程。
陳景潤熟悉的是常數估計研究。華羅庚目前主攻的是應用數學。馮康精通的是計算數學......這四個方向,恰好和徐雲之前想到的那件事是一樣的!
當然了。那件事的複雜程度遠超徐雲目前所整過的一切活,哪怕如今多了四位頂尖的數學大老依舊有些不夠。
例如那個問題就很難解決....對吧?但無論如何。有了這四位大老幫忙,徐雲此前的一些想法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硬要說的話。此時徐雲對於那件事的把握頂多是10,但現在已經提高了16.879。
而就在徐雲思索之際。他對麵的李覺又開口說道:“小韓,華羅庚教授和陳景潤同誌如今都是華夏計算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另外華教授還是中科大的副校長兼係主任。”
“馮康同誌則主攻計算數學,之前氣象多普勒雷達信息數據的分析,有部分任務就是馮康同誌完成的。”
“這三位同誌加上咱們基地的大於,應該夠解決大部分數學上的問題了。”
“所以你有什麼想法可以儘管提,幾位同誌都是經過審查的精英,覺悟方麵你不用有任何擔心。”聽聞此言。
徐雲便也隻能擺出一副初次見麵的表情,主動伸出了手:“幾位同誌,你們好,我是韓立——大家都是我的長輩,叫我小韓就行了。”華羅庚的歲數在眾人中最大,隱隱有些領頭的架勢,見狀便主動把徐雲從地上扶了起來:“韓立同誌....哦不,應該叫你...小韓,對吧?”
“小韓,咱們稱謂上可以隨意,比如你可以叫我老華,叫馮康老馮,不過咱們工作上還是要分出主次的。”
“接下來有什麼要我們幫忙的你儘管開口,在工作上你可是我們的領導喲,千萬不用顧忌所謂的尊卑——大家都是同誌嘛。”一旁的馮康和大於等人也點了點頭。
這年頭大多數人的思想都很純粹,隻要你有本事,年紀壓根不是啥大問題。
例如後來於敏的團隊中有好幾位五六十歲的老專家,但大家依舊聽著於敏的指揮。
眼見眾人如此配合,徐雲緊張的心緒也總算放鬆下來了不少。隨後他深吸一口氣,沉吟片刻,鄭重說道:“華教授,你們初到基地,照理來說應該稍作休整,適應個幾天再開始工作。”
“不過咱們如今時間分秒必爭,所以我厚顏提個要求,希望幾位能夠幫我個忙。”華羅庚幾人聞言對視一眼,隨後齊齊挺直了身板。
雖然過程中沒有一人開口說話。但他們此時的舉動,卻清晰的表明了各自的態度:儘管開口便是!
於是徐雲也跟著坐直了幾分身子,對華羅庚說道:“華教授,不知道你們對於變分問題的數值近似解法是否有所了解?”
“變分問題的數值近似解法?”華羅庚微微一怔,隨後便點了點頭:“略懂,略懂。”眾所周知。
在微積分學中,有微分、差分和變分三個概念。微分指的是是當自變量x變化了一點點...也就是dx,而導致了函數f變化了多少。
差分則可以看成是離散化的微分,即Δy。當變化量很微小時,就近似看成dy。
差分的概念還是比較初等的,高中就應該接觸不少了。至於變分就相對複雜一些了。
它算是無限維空間上的微分,後世也稱之為frechet微分。這玩意兒其實就是微分在無限維空間的照搬...咳咳,推廣。
frechet微分作用於泛函的時候,就叫變分。所謂泛函呢。是將函數空間映射到數域,就是把一個函數映射成一個數。
打個比方。從a點到b點有無數條路徑,每一條路徑都是一個函數吧?
這無數條路徑,每一條函數...也就是路徑的長度都是一個數,對吧?
那你從這無數個路徑當中選一個路徑最短或者最長的,這就是求泛函的極值問題。
函數空間的自變量我們稱為宗量,當宗量變化了一點點而導致了泛函值變化了多少,這其實就是變分。
非常簡單,也非常好理解。在眼下這個時代。變分問題的數值近似解法有兩類。
一類是在能量表達式中用差商代替微商,因而得到差分的形式。這也就是給予變分原理的差分格式的一種類型,首見於歐拉,後見於柯朗,弗裡德裡希,來萬等人。
另一類近似解法是黎茲加遼金方法,即把變分問題限製在限維子空間內求解。
隨後徐雲頓了頓,組織了一番語言,說道:“華教授,您既然對這方麵有所了解,那我就直接說下去了。”
“在目前的兩種變分方式中,第一類變分問題的數值近似解法相對效率較低,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太大的重視。”
“而第二類類方法曾被廣泛采用,因為它的特點比較鮮明——能夠較好地保持問題特性。”
“不過它的缺點是在複雜係數的情況下比較困難,不夠通用靈活。”
“雖在理論上比較完整,但在具體情況下收斂條件的驗證很難落實。”
“如今隨著計算要求的提高,第二種方法也逐漸開始變得低效了起來,甚至可以說有些滯後了。”
“是啊。”聽到徐雲這番話。華羅庚臉上露出了一絲感慨,微微歎了口氣,說道:“小韓,你說的沒錯,目前變分問題的數值近似解法確實比較複雜。”
“所以如今為了追求足夠高的精度,我們大多都隻能走微分途徑——其實包括國外也是如此。”
“長期以往,我們的計算效率受到了很大影響,大家的負反饋....說實話還是不少的。”華羅庚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