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的自傳不可能是悲劇!
其實要說跟,隻要不差錢,當然也不是不能硬著頭皮跟。
畢竟國內這兩年已經放開了私營企業航天投資領域,在各路資本的天使投資之下,諸如壹零空間、紅箭科技、星海動力等等不少的民營航天企業如雨後春筍。
但你得看有資格給人家投資的都是些什麼人呐。
春曉資本、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招商創投、前海梧桐……可以說每一個都跟紅色資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不查不知道,一查人家背景能嚇你一跳。
搞航天當然是個燒錢的買賣,非常燒錢,燒到一般的創投根本沒資格去投天使輪之後的a輪。
而且有錢還隻是第一道門檻!
火箭推進器、航天材料、高級研究員……甚至連火箭發射場也是有錢都買不到的稀缺資源。
航天技術的工程量,並不是一兩家企業靠砸錢研發就能從零開始的,沒有國家級彆的軍工技術在背後支持,你連高級一點的航天材料都買不到。
而這些東西,那是能隨隨便便賣給普通商人的嗎?
你要能搞火箭,那基本就能搞導彈了,畢竟技術是一脈相通的,這可是妥妥的頂級軍工!
可你有錢,有背景就行了嗎?
當然不行,你還得這麼說服董事會!
“x董,你看這兒有一筆幾個小目標的投資,就是這投資回報n長,甚至大概率就是聽個響,不過為了星辰大海,咱投吧……”
是的,給這種領域投資的投資人,基本就彆想著賺錢。
連強國們都得勒緊褲腰帶每年撥付巨額經費支持航天技術發展,你丫一上來就想摘果子盈利?
私人航天企業,有史以來真正能從創立做到盈利的,有且僅有一家……
那就是太空叉公司!
不過即便是得到nasa的支持,那也是在公司成立的十多年之後了。
商用衛星發射市場固然龐大,但是以前基本都被華國、北國和大洋彼岸這三大航天強國所壟斷,現在更是太空叉一家獨大。
這種情況想盈利當然也可以,要麼靠背後國家給錢給訂單,一點點把你奶大。
要麼就研發出壟斷性技術,強者通吃,就比如太空叉的火箭回收……
以現在國內幾家剛剛起步的企業來看,這兩個條件顯然都不具備。
壟斷性技術就不說了,跟太空叉的技術差距五年起步,市場競爭完全是地獄級。
至於給錢給訂單……
前一個還好說,至於後麵一個……
以現在國內航天工業都快揭不開鍋的現狀,真要有訂單,華航科工自己吞了它不香嗎?
親生的都還餓著呢,你還讓我去奶抱養的?
這就是目前國內航天企業麵臨的尷尬局麵。
事實上,華國之所以在這種艱難時刻放開航天市場,也是一種被逼無奈的選擇。
拋開那些活躍市場的表麵文章,如果你清楚時間線的話,就會發現華國放開航天市場的時間,剛剛好就在太空叉成功進行首次火箭回收的次年……
不放開沒辦法了啊……衛星軌道資源就那麼點,彆人多占一點,你就少占一點。
而以華航科工已然僵化的企業體係,根本不具備任何的商業競爭性。
當然了,論僵化和低效,北國的軍工體和大洋彼岸的nasa情況不比華國好上多少,大哥不笑二哥。
隻不過風水輪流轉。
以前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年代,華國舉國體製優勢巨大,工業空心化的大洋彼岸眼見航天技術有被逐漸趕超的架勢,沃爾夫條款都攔不住華國崛起,自然是急得不行。
於是……它跟往常一樣,徹底擺爛了!
既然我不行,那就交給無所不能的資本市場吧……
折騰了許多年,終於折騰出太空叉這麼一家公司。
然後他們驚喜的發現,自己又行了!
單殺雙殺三殺……太空叉在商業航天市場簡直是大殺特殺,把幾個航天強國都給徹底乾懵了。
原來高大上的航天工業,居然還可以拿不鏽鋼殼子玩?
眼見太空叉兩膀子甩開國家工業體那沉重的政治包袱,撒開丫子朝著星辰大海狂奔。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再不做出改變,那就隻能眼睜睜看著彆人吃肉,自己喝剩湯了。
巨大的商業利益倒是其次,重要的是被瘋狂占用的衛星軌道資源和巨大的未來軍事潛力,讓老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作為情報總局的負責人,他自然明白星座通訊在未來情報站和無人化戰爭中的巨大作用。
這也是他一聽到白夜紀居然開發出了火箭回收的關鍵軟體技術,無比興奮的原因。
簡而言之一句話,沒有創新技術和核心優勢,幾十個億砸進這個市場那也就是個陪跑。
投資大門檻高、周期長見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