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所有部隊!緬因旅和這個什麼狗屁第一雇傭兵團的俘虜我一個都不要!包括他們的軍官!他們欠下的血債,我要讓他們加倍奉還!”
獲悉緬因旅和第一雇傭兵團的北軍屠殺了墨西哥民兵旅的所有戰俘,梁耀怒不可遏。
和北方聯邦開戰已經有些時日了,包含卡尼要塞群,普拉特河水戰這兩場大型戰役之內,雙方大大小小的戰鬥打了不下百場。
雖說雙方交手的戰績是西軍勝多敗少,基本上都是西軍在抓北軍的俘虜。
但北軍在一些小型戰鬥中,尤其是鐵路破襲騷擾戰中,零零散散地總共抓了64名西軍俘虜,這些被俘的西軍,基本都是在維修鐵軌時被北軍的騎兵俘虜的,多是工兵。
在對待敵方俘虜的問題上,梁耀和麥克萊倫都保持了一支現代軍隊應有的底線,沒有發生過屠殺戰俘的惡性事件。
直到緬因旅和第一雇傭兵團的那群畜生在北堪薩斯打破了這條底線。
“要不是現在急著和麥克萊倫的奧馬哈軍團決戰,我現在就帶著薩克拉門托的男兒們前往北堪薩斯,送這幫豬狗不如的東西下地獄!”薩特亦是恨得怒目切齒。
憤怒歸憤怒,但輕重緩急,主次矛盾,在場的高級軍官們還是能夠分得清的。
缺彈少藥的緬因旅和第一雇傭兵團已經掀不起什麼大浪,眼下當務之急是先擊敗北軍在奧馬哈的主力。
“根據我們對所截獲的電報內容分析,我認為麥克萊倫近期就會突圍,他們突圍的方向隻可能是得梅因方向,也就是我們的東郊防線。”克魯格話歸正題,“我們應該立刻加強東郊防線的防禦。”
北方和南方都是用明碼發電,沒有進行任何加密,華盛頓方麵發給麥克萊倫的電報西軍也能在同一時間收到。
這也是為什麼梁耀派兵破壞了進入奧馬哈城的鐵道,卻不破壞奧馬哈城的電報線路的原因。
奧馬哈城的電報線受損,梁耀他們可比麥克萊倫和林肯還著急,會貼心地在第一時間派出通信兵主動幫他們修好電報線。
豪不誇張地說,華盛頓方麵發出的電報,才是西軍最主要,最可靠的情報來源。
當然,華盛頓方便也知道他們電報被薩克拉門托方麵所截獲。
但沒辦法,不用電報通信,就得用最原始的方式,讓通信兵騎快馬送信。真要這麼做,通信兵在華盛頓和奧馬哈兩地之間一兩個來回,說不定仗都打完了。
“將所有的機槍都部署到奧馬哈東郊的陣地,統一由機槍團指揮,如若麥克萊倫出城與我們決戰,由機槍團打頭陣,要把他們放近了打!儘可能多地消滅他們的有生力量,華盛頓,你和你的機槍團能做到嗎?”梁耀作出了最新的部署。
他想要的不僅僅隻是擊敗麥克萊倫的奧馬哈軍團,而是全殲!
奧馬哈城戰前屯兵4萬,後陸續增兵至7萬餘人。梁耀在奧馬哈戰場投入的總兵力是5萬。
西軍對奧馬哈城的包圍圈皮薄餡大,完全是依靠著兵員素質和更先進的武器維持住包圍圈。
由於人數上的劣勢,西軍想要擊敗麥克萊倫的奧馬哈軍團容易,但想要全殲很難。
梁耀想要使用機槍收割北軍的士兵生命,儘可能地縮小敵我之間的人數差距,為後續的步兵部隊全殲奧馬哈軍團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保證完成任務!”
機槍團的團長華盛頓挺起胸膛,擲地有聲地向梁耀保證道。
機槍團尚未參加過大戰,作為機槍團的團長華盛頓早就憋壞了,一直在等待機會。
聽說這次機槍團能打頭陣,可把華盛頓激動壞了,生怕應得遲了,打頭陣的機會被其他部隊搶去。
所有的機槍部隊歸他指揮,那可是114個機槍組啊!
美中不足的是103旅的兩個團還在北堪薩斯作戰,要是這兩個團在奧馬哈戰場,還能多添12個機槍組。
“去準備吧,把西郊陣地上的機槍槍組調到東郊陣地上去。”梁耀對華盛頓交代道。
“能不能全殲北佬的奧馬哈軍團,就看你們機槍部隊的發揮了。”
“是!”華盛頓朝梁耀敬了一個禮,興高采烈地調槍組去了。
“麥克萊倫隻是很有可能從東郊的陣地突圍,萬一,我是說萬一麥克萊倫不走尋常路,偏偏從西郊的陣地突圍怎麼辦?把所有的機槍槍組都調到東郊陣地去集中使用,是否太過冒險了?”埃爾維斯有些拿不準。
從華府和麥克萊倫之間的電報往來,他們隻能判斷出麥克萊倫會在近期突圍。
麥克萊倫也不傻,他也知道發往華盛頓的電報會被西軍截獲,因此麥克萊倫沒有在電文中提及突圍的具體細節。
“風險越大收益越高,羅伯特·李在東線戰場的豪賭賭對了,全殲了北佬的兩個軍團。如果他當初畏首畏尾,不肯放手一搏,又怎能取得這麼好的戰績。”梁耀已經下定了決心。
“再者,東郊的戰場仍有102旅,猶他民兵旅,洛杉磯民兵旅和蒂華納民兵團負責駐守,麥克萊倫要是突圍方向是東郊的陣地,把他們趕回城去便是。”
麥克萊倫如果真的不按常理出牌,從西郊陣地突圍,他的部隊至少要渡一次河,兜一個圈子前往得梅因。
雖然這麼做可以出其不意,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但風險實在太高。
根據梁耀對麥克萊倫的了解,麥克萊倫是一個比較循規蹈矩的人,不大可能會冒這麼大的風險。
中午時分,拿破侖三世的專列抵達了滑鐵盧火車站,梁耀帶著一眾高官親自在火車站迎接了拿破侖三世。
在克裡米亞戰爭期間,梁耀和拿破侖三世有著頻繁的書信往來,還互相贈送過禮物,勉強算得上是的筆友。
雖然梁耀也見過拿破侖三世的照片和畫像,但見到拿破侖三世本尊,還是第一次。
梁耀第一次見到拿破侖三世的照片是在初中曆史教科書上的德意誌章節,拿破侖三世以一種很不光彩的方式出現在了教科書上,所搭配的照片圖像也是他色當戰役後投降被俘的照片。
彼時梁耀尚且年少,對曆史人物的了解很粗淺,非常臉譜化。對亡國之君的第一印象自然好不到哪裡去。
隻是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長,了解的深入,對曆史人物的觀點才漸漸改變。
拿破侖三世軍事上的成就雖乏善可陳,但他對法蘭西工業化和現代化做出的貢獻要超過他的叔叔拿破侖。
普法戰爭失敗後德意誌索取的50億法郎是對法蘭西和拿破侖三世本人的莫大羞辱,但法蘭西能在短短三年還完50億法郎的巨額賠款,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對拿破侖三世22年執政生涯(作為總統執政4年,1848–1852,作為皇帝執政18年,1852–1870。)成就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