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請真君開儀!”
數以十萬計的金華山修士齊齊拜請。
一時間那蟠踞千裡會場之上的青玄兩色宛如浪潮一般起伏,絲絲縷縷的氣運彙聚至九重玄台之上,隨後化青玄兩氣蕩漾開來,徐徐間,氤氳朦朧,恍若天地初分。
與此同時,金華山中那青色天星陡然射出萬千流光,分彆射向金華山周遭各州郡。
金華山周遭十餘州郡的每一城內的道觀都接收到了金華山射來的玄光,隨即分列金華山周遭州郡的數百道觀之中各有光柱衝天,形成巨大的天幕,將羅天大醮的現場投射下來。
一座座城池之中,修士鬼神,世家百姓紛紛抬頭望向天穹之上那顯化的光幕,望著那一方覆蓋數千裡的龐大法場。
須臾間,但見法場中央那沉浮的青玄二氣中間一道天光照射而出,洞穿數千裡,直指金華山巔,直指那一輪高懸山巒的澄澈天星。
似是天光化路,又如祥雲做橋,恍惚間,一道身影已經自那青陽之中踏著雲霞虹路走來。
道人頭戴一頂四象青蓮冠,身穿燦金八卦袍,腰係玉帛團龍帶,腳踩平雲四方履,其麵若冠玉,眼似星辰,其氣清而上玄,仿若謫仙。
不,這就是真仙!
法場外,鹹帝帶來的百萬軍士林立四方充作人牆,從虞朝各地趕來的那些忠於虞帝的臣子,那些想要成仙的散修,那些湊熱鬨的世家子,還有金華山周遭十餘郡那早已和金華山有著密切聯係的世家官宦們,連同虞帝帶來的幌子妃嬪,貴胄官宦齊齊在法場之外,遙遙望著那一道好似自天地初辟間走來的身影。
此時,曆經長久的準備,以金華山在周遭州郡的人心,加以鹹帝的號召力,彙聚在金華山外羅天大醮法場之外的生靈已經遠超千萬之數。
這等儀式並非是為了所謂的排場,這一場儀式的開幕,最主要的凝金華山萬千修士之氣運,彙聚法場之上,以作人和。
江生隨時可以調動這萬千修士之氣運臨時加持己身,來突破天地壁障,以溝通三界大千。
而且在這等儀式之下,金華山周遭十餘州郡,千萬裡方圓之地的世家鬼神,散修百姓們的氣運也會無形之中與金華山相連,可助江生一臂之力。
天光散,真仙臨,江生手持拂塵,麵色肅然,從法場最邊緣,一步一步向中央的九重玄台走去。
江生的速度不疾不徐,每一步邁出,兩側的修士便齊齊拜下:“道法玄機。”
一步十裡,從法場邊緣到會場中央,江生共計邁出九十九步,恰好最後一步踏下,江生的身影出現在九重玄台之前。
沈堯、安平、於秀、王益、姬宏、賀安、昭婉七人身穿紫袍,對著江生齊齊打了個道揖:“道法玄機。”
江生微微頷首,手中拂塵一甩,揮出一道天光匹練:“陰陽自然。”
沈堯上前一步:“請真君登台。”
餘下六人分列兩側:“請真君登台。”
江生手持拂塵,腳踏罡鬥,一步邁出,踏上第一層玄台,隨著拂塵揮舞,第一層玄台上做拱衛的八座神像手中燭盞齊齊明亮,根根旌幡搖曳間,銅鈴之聲隨風響起。
但聽江生朗聲誦道:“天地明兮,以誦玄章,供四方兮,彰以真陽。”
隨著江生的話在千裡法場之上回蕩,那擺列八卦之行的青玄修士們齊齊誦道:“天地玄兮,以誦明章,供四方兮,彰以真陽。”
一時間,法場之上那流動的青玄二氣隱隱有重聚之象,漸漸向江生周遭彙聚。
江生第二步邁出,踏上第二重玄台,拂塵一掃,第二重玄台之上的座座神像手捧的燭盞依次亮起,伴隨銅鈴之聲,江生作揖誦道:“天地明兮,以誦玄章,至八荒兮,彰以玉象。”
萬千修士齊齊誦道:“至八荒兮,彰以玉象。”
千裡法場之上,以十萬計的金華山修士,分著青袍玄袍,呈八卦之陣,齊齊朗誦,道家真言之誦,響徹天地,廣傳萬裡。
而此時,金華山那十萬青玄修士,無論是築基還是紫府,無論是金丹還是元嬰,齊齊誦拜,那青玄之氣再次彙聚,於九重玄台之上,化作一團流動夭龍,其騰舞雲天,龍吟陣陣。
江生再次邁出,踏上第三步:“天地玄兮,以誦明章,觀日月兮,彰以華襄。”
此時,伴隨著修士們的誦讀之聲,江生手中拂塵甩動,於空中化出一道符籙,霎時間,風起,雲湧,那天地之間遨遊的青玄真龍,俯衝下來與江生所繪符籙相融。
九重玄台之上,道家陣圖緩緩展開,外顯八卦,內呈陰陽。
隨後,江生踏出第四步,邁上第四重玄台:“玄門有道,化以陰陽,上映天華,下並玄光。”
此時不僅僅是法場之中萬千修士在齊誦,法場之外,無論是在周遭圍觀的世家鬼神,散修百姓,還是那官宦貴胄,都在低聲跟著誦念,甚至在靈右州外,那一座座城池之中,百姓修士們也在誦念。
這些城池中的百姓,皆是因為有金華山,有玄青觀庇護,才在如今天地大亂之下,得以安居樂業,得以享太平安寧。
如今,金華山數年之功得以反饋,億萬生靈對金華山的信任化作功德,凝做人道之力彙聚而來。
江生三步踏出,初步彙聚人間之氣,勾連虞朝十餘州郡,千萬裡方圓,引得億萬生靈默默追隨,齊誦道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