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魯晨陽看到米有德糾結的表情。
他坦然的說道:“米先生,你想的沒錯,本王就是要讓瑞蜀兩國戰爭升級。
瑞蜀兩國想要練兵,以待時機成為漁翁。
這個機會,我們是楚國絕對不會給。
他們不想全麵戰爭,那我們就幫他們全麵戰爭。
米先生的地緣學說,能夠把握國家利益的大方向。
本王想聽一聽米先生的意見。”
米有德聽到楚王魯晨陽虛心請教,在這個情況下,他不可能藏私。
他略微思考,整理一下思路,這才說道:“小民隻是說一下自己的淺見,供王上參考。”
“瑞國和蜀國控製戰爭的規模,這是兩國高層的默契。
但兩國因為紅山嶺地區,導致的國家衝突,絕對不會減輕分毫。
小民的建議是從百姓和軍人兩個方向入手,給瑞國和蜀國施加壓力。”
楚王魯晨陽聽到米有德的話,他眼前一亮。
他與大臣們討論,方向都是針對兩國的高層。
或是動用死間,或是派出大臣遊說。
他們都認為,隻有決策層的那些人,才能改動一國的戰略。
楚王魯晨陽等人,行事都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出的判斷。
他們平時確定國家的戰略方向,很少因為外部因素突然轉折。
楚王魯晨陽聽到米有德的說法,他就非常好奇。
米有德看到楚王魯晨陽的表情變化,他就知道自己賭對了。
他想要提高地緣學說在楚國的地位,他講出的想法必須要與其他人不一樣。
要不然泯然眾人,拚的就是關係。
米有德詳細介紹他的方法。
“鼓動百姓,這是成本非常低,效果卻很好的方法。
百姓通常情況下比較盲從,因為接觸的學識和信息都有限,他們易被輿論鼓動。
百姓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基石。
一旦讓百姓認識到他所在的國家是一個卑躬屈膝的國家。
不能給他提供安全,更不能讓他獲得榮譽感。
如果隻有這麼一個國家,他也隻能屈辱的忍受。
一旦還有同族建立的國家,有能力的百姓,必定會選擇向外遷移。
華夏曆史上春秋戰國時期就非常典型。
楚人可以在秦國當宰相,成為統領數萬兵馬的大將軍。
各國的人才流動的非常快,所在的國家一旦無法讓他們實現理想,這些人立刻就用腳投票。
紅山嶺地區不隻關乎著瑞國和蜀國不能放棄的領土。
更是有一座大鐵礦,關乎著兩國工業的命運。
以國家榮譽和工業生死這兩個角度入手。
可以大範圍調動兩國百姓的情緒。
即便是兩國高層,有緩和戰爭的打算,他們看到百姓群情激憤,也要考慮這樣做是否妥當。”
楚王魯晨陽聽著米有德的講述,他把自己代入到這個場景。
楚國上下真的群情激憤,想要發動一場戰爭。
這個情況下,哪怕是他身為楚國君主,掌握著絕對的權力,那也無法逆潮流而動。
順應百姓的意誌,楚國將會團結一心,很大可能打贏這場戰爭。
逆潮流而動,以君王的絕對權威,壓製百姓的想法。
這樣做就會讓百姓把矛盾,轉移到楚國王室。
輕則國君之位坐不穩,重則引起國內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姓真的被鼓動起來,達成一致的意見,哪怕是必輸的戰爭,那也要先打一打。
隻能等到百姓熱血消退,理智占據上風,才能考慮撤軍的打算。
但那個時候,未必有撤軍的機會。
楚王魯晨陽心中仿佛被一柄大錘敲過。
他語氣顫抖的說道:“這個做法,這個做法真在歐洲某個藩屬國出現,必將會導致歐洲大戰全麵爆發。”
他已經認識到,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出現了百姓群情激憤的情況。
國家順應百姓的意誌,對外發動戰爭,已經是最優解。
米有德語氣依舊平和的說道:“這個場景,小民在《國家利益》雜誌上早有預言。
這就是軍備競賽崩潰,導致某個國家經濟崩潰。
經濟崩潰導致百姓或是失業或是收入下降,最終導致百姓群情激憤,導致百姓與朝廷的矛盾加劇。
朝廷為了轉移矛盾,隻能向外發動戰爭。
這兩件事的內核其實一樣。”
楚王魯晨陽感慨道:“矛盾轉移,總比在國內爆發要好很多。
兩害相權取其輕,也不是不能接受。”
米有德繼續說道:“除了百姓之外,軍人也是可以利用的對象。
軍人群體也有著他們的利益。
軍人想要建功立業,隻能依靠戰爭來獲得。
某個軍人發現陪伴在自己身邊的戰友,在戰場上被敵軍擊斃,他必然會對敵軍產生恨意。
這些情緒都是可以利用。
軍人不會像百姓那樣盲從,但一旦引起軍人的怒火,效果會更好。”
楚王魯晨陽眼睛立刻瞪大,從軍人入手,確實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軍隊是維持國家秩序的基石。
這個基石都出現問題,國家想要不崩潰,那必須要跟著基石移動。
米有德最後總結道:“王上,選擇百姓和軍人還有一個好處。
他們是一個群體,裡麵有著形形色色的人。
這非常好找突破口。
選擇兩國的高層,一旦無法取得突破,再好的計策都無法實施。”
楚王魯晨陽滿意的說道:“米先生的學識令本王欽佩。
米先生可否開一堂課,專門講述這兩個方法。”
米有德知道自己的說法,得到楚王魯晨陽的認可。
他麵帶欣喜,同意了楚王魯晨陽的邀請。
……
桂國玄京桂王宮。
桂王曲天看著桂國派出的軍事觀察團,發來的報告。
他更看著地圖上,桂國西北角與蜀國和瑞國接壤的地區。
歐洲各大藩屬國,都極為關注蜀國與瑞國之間的戰爭。
這兩個國家的鄰國,關注度要比非鄰國提升許多,桂國作為同時是蜀國與瑞國的鄰國。
他對這場戰爭的關注度,一直都是各國最高。
桂王曲天看完這份報告,他皺著眉頭說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誰是蟬?誰是螳螂?誰是黃雀?
蜀國和瑞國想當黃雀,那要看我們這些人答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