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時期的老百姓對他們的陛下格外尊崇,發自內心的敬重。
他們早就受夠了混亂的天下,希望快點出現一個明君結束這一切。
而隋文帝的出現帶來了天下和平,讓全天下的老百姓能夠安定下來,免受戰亂之苦。
更為重要的一點,在隋文帝英明的治理下,他們實現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在他們心目中,他們的陛下的確當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
但雍正對此有很大的異議,這就千古一帝了?
他並不是否定隋文帝的功績,但以隋文帝的功績,還不足以成為千古一帝。
想想他費力不討好的實施官紳一體納糧政策,可謂是史無前例的壯舉。
可即便這樣,他都沒好意思誇讚自己是千古一帝。
雍正:主播,朕想問一下,楊堅憑什麼能入選千古一帝?
在之前天幕播放六位千古一帝視頻時,他就有滿肚子的疑問。
如今正好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楊堅,他也借此機會細細詢問一番。
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在他看來,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其他的配不上千古一帝的美譽。
可奈何後世人對千古一帝的評判標準和他所認為的不一樣,他對此也毫無辦法。
不僅是雍正,各朝很多皇帝對此也有疑問。
有一些皇帝自認為自己的功績超越隋文帝,但千古一帝的名頭被隋文帝占去了,這是讓他們最忿忿不平的地方。
尤其是乾隆對這個意見最大,憑借他開創乾隆盛世的功績,千古一帝怎麼著都該有他一席之地。
可現在居然還比不過一個二世而亡的隋朝,這讓他大為不解。
縱觀隋文帝楊堅的一生,除了統一天下開創隋朝,其他的就沒有拿得出手的。
後世所追捧的科舉製度,在隋朝不過是起步階段而已,距離他們大清的科舉製度差遠了。
楊堅原本還在氣憤的處置楊廣,可一看彈幕,苗頭有些不對。
有幾個其他朝代的帝王居然質疑他的功績,這讓他大為惱火。
光是結束三百年混亂的局麵,帶給天下老百姓太平安定,僅此一點就足以當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
楊堅:奉勸某些人認清現實,與其詆毀朕,還不如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蘇晨一看形勢不對,再這樣下去恐怕要罵起來。
於是連忙阻止,以防罵戰升級,擾亂他的直播節奏。
“大家不要吵了,安靜一下,聽主播說一句。”
“之前有一個盤點千古一帝的視頻,裡麵總共提到了六位千古一帝。”
“那個視頻是我們後世的一個博主自己製作的視頻,僅代表那個博主的觀點,不代表後世普遍的觀點。”
“那個視頻彆說是你們,在我們後世也有很大爭議,有很多人認同,也有很多人不認同。”
“其實在我們後世,大家公認的千古一帝隻有三個,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
“至於其他的,爭論很大,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被主播提到的三個帝王臉色大喜,感覺臉上倍有麵子。
他們是公認的千古一帝,可見其含金量。
嬴政:朕統一天下,成為始皇帝,憑此功績足以成為千古一帝,後世人評判得很公正。
劉徹:朕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大漢的國號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朕這個千古一帝當之無愧。
唐太宗:朕對內文治天下,對外開疆擴土,開創貞觀之治,鑄就大唐盛世,成為後世公認的千古一帝,沒什麼好意外的。
楊堅:雖然不是公認的千古一帝,但也有很多人認同朕為千古一帝,朕已經非常滿意了。
趙匡胤:能把朕列為千古一帝,已經很出乎朕的預料了,有爭議也屬正常,畢竟朕也知道自己沒有完全統一天下,這一點確實做得不夠。
朱元璋:咱驅逐蠻元,恢複漢家天下,這樣的功績成為千古一帝毫無爭議,怎麼後世還有人爭議?
“剛才有人質疑隋文帝楊堅為什麼可以入選千古一帝,雖然這事有爭議,但還是有不少人認可的。”
“主播給大家講講隋文帝楊堅的為政舉措,大家就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如此推崇楊堅。”
“主播先從政治上的政策來說,楊堅在執政期間做了很多政治方麵的政績。”
“其中最出名的是吏治改革,在中央行政製度上,楊堅廢除北周六官製,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製度。”
“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隋朝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
“三省之間互相牽製和補充,既能保證政令的實施,又能避免專權獨大的狀況出現,對君主專製起到了加強的作用。”
“楊堅又在尚書省下設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六部,每部設尚書,用以執行政令、處理政事。”
“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
“戶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
“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以及科舉考試。”
“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
“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
“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六部的設置成為後代封建王朝中央政權的固定製度,三省六部製分工明確,組織嚴密,極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隋朝之後朝代的官員無不點頭讚同,他們朝代所沿用的六部製度就是來源於隋朝。
從政治製度這方麵來說,隋文帝楊堅確實做出了很大的功績,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尤其是各朝六部的官員,他們能做到如今的官位,這其中還有楊堅的貢獻。
趙匡胤:隋文帝製定了三省六部製度,一直沿用到如今,連朕也不得不欽佩楊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