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傳奇伊始
時間一晃就到了晚上,各朝古人也都紛紛做好了觀看直播的準備。
相比於之前,大家對今晚的直播話題人物格外感興趣,一個個翹首以盼等待著主播開場。
之所以這麼期待,隻因今晚的主人公是唐太宗李世民。
對於唐之後的朝代,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就沒有不知道李世民盛名的。
在李世民出現之前,各朝的皇帝一直把漢文帝作為執政的目標。
而在李世民出現之後,唐朝之後朝代的皇帝就以李世民為楷模。
由此可見,李世民在各朝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即便是唐之前的朝代,通過這段時間天幕普及的知識,也都紛紛了解了李世民的豐功偉績。
也正因如此,大家才會對今晚的直播話題甚為期待。
畢竟這樣一個偉大的帝王,沒有一個人不感興趣,全都想了解李世民的傳奇事跡。
當然了,對於今晚直播最期待的,那自然是當事人李世民。
李世民想要搞清楚自己晚年都發生了什麼重大的變故,以至於最後的皇位是李治來繼承。
除此之外,今晚也是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
對於他這樣的皇帝來說,獲得天下百姓的認可是他一輩子最大的願望。
自從他通過不光彩的手段奪取皇位登基稱帝後,他之所以在文治武功上兢兢業業,就是為了獲得天下百姓的認可,不希望聽到老百姓對他的流言蜚語。
現在他已經知道自己在後人眼中的評價極高,而今晚主播將詳細的講述他的豐功偉績。
如此一來,各朝各代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將傳頌他的美名。
除了李世民,貞觀時期的大臣和百姓也都翹首以盼,他們對當今皇上同樣有著濃厚的興趣。
在各朝古人熱切的期待下,今晚的直播準時準點的開始。
“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播蘇晨,歡迎大家準時觀看直播。”
蘇晨燦爛的俊臉出現在天幕上,熱情的和大家打著招呼。
和往常一樣,回應蘇晨的同樣是各朝古人熱烈的問候,鋪天蓋地的彈幕襲來。
過了片刻,蘇晨見差不多了,也就開始了今天的第一個環節。
“主播今天將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個人,他是主播最喜歡的一位偉大帝王。”
“提刀上馬,他是那個時代騎兵將領中的天花板。”
“提筆治國,他親手開創了令人心曠神怡的貞觀盛世。”
“成吉思汗說,遇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論軍事才能,他被封為天策上將。”
“論治國才乾,他被鄰居邦國尊稱為天可汗。”
主播此話一出,各朝古人就已經知道此人是誰了。
頓時,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出現在彈幕上,密密麻麻的。
可以說,主播所說的正是對唐太宗李世民最好的概括,可以說非常準確。
作為最偉大的帝王,李世民有此讚譽一點也不意外。
李世民滿麵春風的仰望天幕,那一句句讚美真是誇到他心坎上了。
平時也不乏有大臣如此誇讚他,但他雖然受用,卻也沒有太大的波動。
可如今主播誇他就大不相同了,主播所說的是代表後世人的觀點。
能夠得到後世人高度的讚揚,他內心是極為受用的。
貞觀時期的大唐臣民,一個個喜笑顏開。
他們皇上當著各朝古人的麵被如此誇讚,他們也倍有麵子,與有榮焉。
“想必大家都知道此人是誰,沒錯,就是今晚的主人公,唐太宗李世民。”
“說到李世民的家世背景,到頂了,他爸是開國皇帝李淵。”
“說起彆的開國皇帝,大家會誇他們雄才大略。”
“可說到李淵,大家稱讚他最多的是生了個好兒子,也就是李世民。”
“所以李淵最響亮的稱號可不是開國皇帝,而是李世民他爹。”
“李世民是真的耀眼,他17歲起兵,19歲烈土封侯,22歲時一戰擒雙王,幫他爹平定北方,被封為天策上將。”
“有些皇帝半輩子乾的活,李世民大學沒畢業的年紀就都搞定了,是當之無愧的傳奇。”
李淵:???幾個意思?朕就這麼沒有存在感嗎?好歹朕也是大唐開國皇帝啊!
他家老二確實優秀,這個他承認。
但也不能因為老二太優秀,就忽略他的豐功偉績吧!
他可是大唐帝國的開國皇帝,是盛世大唐的締造者。
一句他是李世民的爹,就把他開創大唐的功績抹去了大半,這誰能受得了。
楊堅:不好意思,現在朕才是楊世民的爹。
看到楊世民一項項豐功偉績,他笑得合不攏嘴,認下這個兒子真是賺大發了。
十七歲起兵,十九歲烈土封侯,二十二歲時一戰擒雙王被封為天策上將。
這樣的成就,可比他當初還要厲害百倍。
“眾所周知,傳奇的誕生,往往都得伴隨著這些超自然現象,李世民也沒能免俗。”
“59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李世民出生於陝西武功縣的李家彆館。”
“據舊唐書記載,李世民出生時,有兩條龍來到他家門口,來回在那溜達了三天。”
“相比於劉大媽和龍雜交生下劉邦這種限製級的表達,李世民的描述就比較含蓄了。”
“不過意思差不多,李淵生兒子,龍在產房外焦急的轉圈,這到底生的是誰的兒子不言而喻了吧!”
李世民:額,這有些誇張了,朕出生的時候沒有這麼玄乎。
他哪怕是天子,也隻是普通人而已。
出生時伴隨著天地異象什麼的,都是無稽之談。
但他清楚,史官之所以這麼描述,主要也是為了告訴世人,他李世民命中注定就是皇帝。
兩條龍在他出生時飛到他家門口,這足以說明他天生就是帝王。
這樣老百姓聽聞後,才會更加心悅誠服的接受他的統治。
劉邦:朕就說不要編得這麼離譜,看吧,後人果然要揶揄朕。
他登基稱帝後,出於政治方麵的考慮,大臣非得給他編撰一個非凡的出身,說是這樣更利於統禦天下百姓。
他當時就不太同意,哪有母親和龍結合生下他的,真龍天子也不是這麼來的。
現在果然如此,後人要拿這點來嘲諷他。
“李世民四歲的時候,當地有個書生大大咧咧的跑進李世民家,上來就對李淵說了,公是貴人,且有貴子。”
“然後指著李世民說了,貴子就是他,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也。”
“李淵很開心,取其中濟世安民的美好寓意,四歲的小孩子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李世民。”
書生:看吧,我果然沒有說錯吧,當初看到皇上小時候的樣子,就知道皇上一定能夠濟世安民。
他對看相這方麵有一些研究,能夠通過彆人的麵相來判斷此人的富貴前程。
當初他看到太上皇的麵相,一眼就斷定太上皇有貴子。
看到皇上的麵相,他就什麼都明白了。
“李世民的童年過得不錯,當時他爹李淵已經在隋王朝裡當大官了,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加上隋煬帝是他的親表叔,李世民屬於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
“關於李世民的童年經曆,史料記載的不多,我們隻能從中找點蛛絲馬跡。”
“李世民繼位後,曾對身邊的大臣說,我小的時候最擅長的就是射箭,能掌握裡麵的奧妙。”
“後來在李世民給魏征的手諭中還寫道說,我小時候最喜歡就是體育課,不喜歡文化課。”
“學習先王們的治國之道,就像掉進了無邊的大海一樣茫然。”
“我們可以看出來,李世民屬於嚴重偏科的體育生,這恐怕得歸功於李世民的血脈了。”
“李世民的媽媽和奶奶都是鮮卑人,所以李世民的身體裡,至少留著一半以上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血脈。”
“有人說,李唐之所以崛起,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華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故能彆創空前之盛世。”
“李世民血脈裡流淌的這股尚武精神,將在靠拳頭說話的隋末亂世之中大放異彩。”
李世民: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
他大致也能聽明白主播所說的體育生和文化生,小時候隻對騎射感興趣,對經史子集不太精通。
雖說對聖賢之道不精通,但也沒有到嚴重偏科的地步。
隻是相對來說,他更喜歡馬上功夫罷了。
還彆說,之所以對騎射感興趣,可能就是跟他從母親那裡遺傳下來的血脈有關係。
母親身上有北方遊牧民族的血脈,天生就適合戰鬥。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身上流淌著尚武的血液。
“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出任治禮郎的高士廉對年幼的李世民極為器重,主動將外甥女長孫氏許配給李世民。”
“其外甥長孫無忌此後也成為大唐的開國功臣,而高士廉自身在玄武門之變中協助李世民奪得了政權。”
高士廉:當初我一眼就看出皇上長大後有大出息,這才果斷的把外甥女嫁給皇上,現在看來,我的眼光果然沒錯。
他當初就有聽說李家老二聰明伶俐,後來親眼看到時,就斷定李家老二貴不可言。
再根據當時動亂的環境考慮,他猜測李家老二一定可以建功立業,闖出一番大名堂。
也正因此,他當即就存了拉攏李家老二的心思。
他不僅把外甥女許配給李家老二,更是把外甥長孫無忌也一並介紹給李家老二。
後來隨著李家老二一路成長,他越發發現自己的決定有多麼正確。
“李世民在史書上第一次展露頭角時才十六歲。”
“615年,隋煬帝大業十一年,表叔隋煬帝巡遊北塞,被突厥可汗率其數十萬圍困在了雁門。”
“隋煬帝慌了,眼睛都哭腫了,趕緊發通知號召天下勇士前來勤王。”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十六歲的熱血少年李世民果斷從軍,響應招募前去救援。”
“將要出發時,李世民向將軍雲定興獻策,布置疑兵陣容以震懾擊退敵方。”
“李世民:一定要攜帶旗鼓來設置疑兵,再說始畢可汗全國的軍隊敢於包圍天子,必定是認為國家倉猝之間無人救援。”
“李世民:我們張大軍容,讓軍旗連綿數十裡,夜晚就讓鉦和鼓聲互相呼應,胡虜必定認為救兵已大軍雲集,就會望軍隊揚起的塵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話,敵眾我寡,他們全軍來戰,我們必不能應付。”
“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來說,第一次上戰場就能提出這樣的妙計很了不起了。”
“隋煬帝最終能擺脫雁門之圍,和李世民的妙計沒啥大關係。”
“不過從中可以看出來,少年李世民便已經是有勇有謀了。”
隋煬帝:朕什麼時候眼睛都哭腫了,為了襯托李世民,大可不必抹黑朕。
他巡遊北塞,說是被突厥可汗圍困在了雁門,看樣子很狼狽。
其實不然,這都是他故意設下的圈套。
為的就是裡應外合,以自身為誘餌,一舉消滅突厥可汗。
可無奈的是,他的兒子不給力,浪費了這麼好的機會,沒能留下突厥。
嬴政:長篇大論的講述李世民當年的妙計,最後突然來一句大轉折,和李世民的妙計沒關係,真有意思。
不過不得不說,十六歲的李世民第一次上戰場,能夠想出這樣的辦法。
不管有沒有用,足可以看出李世民從小就足智多謀。
“616年,隋煬帝大業十二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
“當時有高陽賊首魏刀兒來攻打太原,李淵進攻魏刀兒,深入賊人陣營中。”
“李世民見李淵深入敵陣,用精銳騎兵突圍進入賊陣,箭射賊兵,敵軍潰散,把李淵從上萬賊兵的圍困中救出。”
“這時正好遇上敵人步兵來到,李淵與李世民又奮力進擊,大破敵兵。”
李世民:嚴格說起來,這是朕第一次領兵作戰,現在想起來還記憶猶新,令朕印象深刻。